法华经讲解网
法华经讲解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40[正知正念]

导读: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40[正知正念]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40[正知正念]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义,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我们已经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就要守持戒律。若要守持戒律,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明白这些戒律的取舍之处,然后如理如法地进行取舍和进退。“戒”是不允许做的,“律”是一定要做的,也可以说是所断和所行。在很多经典和论典里都讲了许多戒律的学处,我们要仔细地学修这些经典和论典,好好地去掌握这些取舍之处,然后如理如法地取舍和进退。

第二,内心里必须要有正知和正念。在前面也讲过,若远离了正知和正念,很难守持内心,若内心散乱或放逸,一定会犯戒律的,所以正知正念很重要。

我们应该以正知正念去守护心。若要守持学处,就要守持心;若要守持心,就要守持正知正念。我们通过正知正念来守持心,通过心来守持学处,所以正知正念很重要。

第三,依止善知识。我们是依止善知识而得到戒体的。比如说我们今天要发菩提心,得到戒体是要靠善知识的;得到戒体以后要守持戒律,也是要依靠善知识。依止上师、善知识,这是至关重要的。佛陀在经中讲,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切成就皆来自于善知识。佛在密宗的续部里对此也有很多讲述。没有上师之前没有佛,贤劫千佛都是依靠上师而成就的,所以没有上师就不会成佛,依止上师和善知识是很重要的。我们修持大乘佛法,真正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即佛的果位,一定要依止上师善知识。

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菩萨戒,其他的如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等也是一样,你要守持戒律就要具备这些条件。

我们依止上师和善知识不能盲目。在《功德藏》里讲:“首先善巧观察师,中间善巧依止师,最后善巧学意行,此人必将趋正道。”这里讲了依止上师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察上师善知识。

我们不能盲目地依止和跟随,观察很重要。一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他的密意非常深奥,他的功德无量无边,因此我们真正想要了知他的功德也有难度。但佛在经中讲,若是你仔细去观察,也能观察出来。犹如那边的山上冒着烟,虽然我们看不见山后的火,但我们可以依此判断有火,若是去寻找,也能找到这个火;那边有很多水鸟,我们虽然看不见远处有河流,但是通过这些水鸟,也可以判断那边有水,若是去寻找,也能找到水。同样,一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我们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也可以判断他的智慧和内心的境界,也能判断出他是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

现在是末法时期,魔师和邪师特别多,若是依止了一位魔师或者邪师,你就毁坏了自己的相续,将来要跟着他一起下地狱,结果非常严重。现在有很多普通人冒充上师善知识,若是你依止了这样的人,不会得到任何的加持与成就,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人生。所以观察很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我们是学佛人,任何时候都要有智慧。在小乘、大乘和显宗、密宗里,都有很多上师善知识的标准,我们就要以这些标准去衡量和观察。佛在经典与续部中也讲过,要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和判断。

此处讲了两个最根本的上师善知识的法相。

第一,精通大乘教义。要精通大乘佛法里讲的这些道理,即精通三藏。只是精通词句还不行,重要的是要精通意义。那诺巴是精通三藏的班智达,但是后来智慧空行母告诉他“你精通的是词句,不是意义,你还要依止上师。”他后来去依止了帝洛巴上师。可见,仅仅精通词句不行,还要精通意义。要精通大乘经、律、论三藏,只明白不行,还要有讲解的能力。

第二,清净受持菩萨戒。菩萨戒有很多,这里指的是根本戒。根本戒也有很多,有十八条戒,有四条戒,但是最根本的是一条戒: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众生。一位大乘的上师或修行人必须要有这个心。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一切众生,还是一个众生,都不能舍弃;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不能舍弃。即使是再大的恶人或所谓的邪魔,也不能舍弃。若是舍弃了,就破菩萨戒的根本戒了。

“净”是指不自私、不自利。清净受持菩萨戒,任何时候都不舍弃众生,哪怕有些众生我们无法直接度化,但也要间接地度化他,最后也不能放弃他。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义,珍贵善知识”:在这里讲了两个标准:第一个是精通大乘教义;第二个是清净受持菩萨戒。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人叫“珍贵善知识”。哪怕今天要舍弃生命,也不能舍弃这样珍贵的上师善知识。

首先要以这些标准去观察、衡量。我们经常讲上师善知识的标准包括:具有广大的智慧,无伪的慈悲心和摄受弟子的能力等。

“广大的智慧”就是精通教义,不是精通词句,而是精通甚深的意义。精通三藏的意义,这叫具有智慧;若是你只精通词句,这叫知识。善星比丘精通三藏,但是他对佛陀生起了邪见,最后离开了佛陀。他精通的只是词句,不是含义。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能听懂佛法的道理,也很精通教义,但是内心却一点修行和智慧都没有,烦恼依旧,习气依旧。所以,我们要精通教义,即精通三藏的真正意义。

“无伪的慈悲心”就是没有自私自利,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众生。应该平等地想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虽然我们心里视一切众生平等,但是行为上肯定有分别。首先要帮助和利益身边的众生,然后再慢慢扩大范围。因为身边的这些众生是最有缘的众生,是最需要你的众生,所以我们要从这些众生做起。

一说要平等地对待众生,有些人就不管家人,也不照顾家人了,意思是“我要去利益众生,我应该利益外面的众生”。这是错误的!所谓平等,是内心的境界。我们内心里知道: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做过自己的儿女。那么,现世的父母和过去世的父母有什么差别?现世的儿女和过去世的儿女有什么差别?真的,若是你懂得和深信佛所讲的三世因果,你的平等心就能修出来。刚才讲,众生过去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都做过我们的儿女,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去利益或者度化众生的时候,要从身边的众生做起。这不是分别:“这是我家的。”“这是我的亲人。”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与我们最有缘分的众生,是最需要我的众生,所以先利益他们,度化他们,然后再扩大范围,这叫无伪的慈悲心。

“摄受弟子的能力”就是四摄法:布施、爱语、同行、共事。摄受弟子时,要用各种善巧方便,应该软硬兼施。因为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你要有各种善巧方便,才能真正接引众生、摄受弟子。布施:刚开始可以给他一些加持品等,通过布施接引他。爱语:如说一些好听的、和他的意愿比较相合的话。同行:为了接引他、摄受他而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比如,他喜欢念什么,就可以让他念什么,他喜欢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共事:与他做同一种事情。比如,一个大成就者或乘愿再来的菩萨已经圆满了,也不用再去做消业积福的事情,但是为了接引众生、摄受弟子,表面上要跟他们一起精进地消业积福。所以,即使真正成就那天,消业积福的行为也不能断,也不会断的。有些人觉得:“若是成就了,是不是就不用再这样学修了?”意思是成就了以后,什么都不用学、不用修了,自己在那儿舒舒服服地坐着就可以了。即使成就了,也还是要做的,但那完全是轻松的、自在的。

你们现在修法为什么没有意乐?念经或修法等都应该是种极大的享受,世间的任何享受都比不了这种享受。现在我们上早晚课或是法会时每天四座修法,多数人都没有意乐,都不想来,都不想念,这就是因为法没有融入相续,没有进入状态。如果你从念“加持咒”开始就进入状态了,边念边思维,边念边观想,将注意力都放在学修的内容上,这就是进入状态。若是心和口能完全一致,这真的是最大的享受,一个小时就是一瞬间。就像有一个人谈感受所说的:“每天晚上到这里来听法,一个多小时,感觉就是一瞬间,觉得太快了。”这是因为他有法喜,进入状态了。你们闻法和修法的时候,若是真正能进入状态,真正内心里有法喜,就不会有压力。有人说每天四座修法坚持不了,这就说明你根本没有进入状态。若是心真正能专注,进入状态了,一个小时就是一瞬间,很快就过去了,那是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身心都是放松的、清净的,怎么会难受呢?怎么会坚持不了呢?若觉得难受,说明你没有进入状态,心和口不一致,仅仅在口头上念了,心里没有安住。

你将来为了接引众生、摄受弟子,可能会和他一起修除障法、做一些善事,那时你还会觉得勉强或心里有压力吗?不会的。那个时候,修法或念佛的过程都是极大的享受。大家能不能感觉一下?否则,真的很难。学佛修行要持之以恒,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年、两年的事情。如《普贤行愿品》里讲的,众生界尽,烦恼界尽,我之学佛修行界尽;而众生无有界尽,烦恼无有界尽,所以我们的菩萨行也无有界尽。

作为大乘的善知识或菩萨,必须能够通过各种善巧方便摄受弟子,有接引众生的能力,否则就无法利益众生。

这些是上师善知识的法相,首先要通过这些标准仔细观察、慎重考虑,不能盲目依止,不能盲目跟随,否则结果非常严重。你们总说:“这个是终身大事。”“那个是终身大事。”其实都不是终身大事。我们依靠人身在今生要承办解脱、获得成就,这才是人身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这才是真正的终身大事。大家一定要仔细观察、慎重考虑,然后再去依止也不迟。不能盲目依止,不能盲目跟随,不能盲目结缘。

第二阶段,中间善巧依止师。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吉祥生”是指吉祥生童子,也就是《华严经》里讲的善财童子。他拜见了104位善知识,依止了吉祥圣子和吉祥慧女,他们给善财童子讲了很多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方式、方法,善财童子也给他们讲了自己依止善知识、参拜善知识的过程,吉祥圣子和吉祥慧女对此非常赞叹。

通过自己仔细观察、慎重考虑以后,再依止。现在很多人都是先依止,然后再观察,这是错误的,这样做会造业的。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就要听从他们的教导。善财童子依止了那么多的善知识,那么我们是不是必须要依止这么多善知识?其实也不是。这里讲的主要是依止善知识的方式、方法。

善财童子依止的善知识里有屠夫、妓女等各种各样的形象,但是他没有生起过邪见,都是以恭敬心依止的。所以,我们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他的一切行为都要观为清净。一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是佛菩萨的化现,也是一种示现。比如,他示现为人,表面上看肯定和人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度化这些人道众生。那诺巴依止帝洛巴的时候,帝洛巴给他示现的是一个钓鱼的乞丐,在那烤鱼、吃鱼。密勒日巴依止玛尔巴的时候,玛尔巴给他示现的是一个种地的农夫,在那儿耕田种地。

《华严经》中讲了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方法去依止善知识。

一、不厌承担一切重担,如大地之心。一个具德的上师或善知识只有弘法利生之事,不会有其他的。他要做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他给你安排的一切重担,你应该不厌烦地承担,如大地之心。我们在大地上面做什么都可以,可以挖坑、盖楼,可以行走、蹦跳,怎样都行。我们就要以这种心欢喜地承担上师给你安排的一切重担。

二、意乐不退转,如金刚之心。“意乐”是指信心。信心永不退转,犹如金刚。金刚是不坏的,以此比喻我们依止善知识的这种意乐、对善知识的这种信心,不会被任何违缘、障碍所摧毁,永不动摇。

三、不为一切痛苦所动,如铁围山之心。现在有些人不用说受苦,稍微有一点点不太顺心,立即就抛弃了、离开了,这种人不会有任何成就的。无论是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还是自己修法的过程中,可能要经历很多困难,这些都是好事。

你依止上师、善知识后,他就会对你提出种种要求,其实这些不是要求,而是磨炼心态、降伏自心的一种方法,这也是令你放下自我的一种渠道。

那诺巴依止帝洛巴上师的时候,他遭受的看似都是苦难,其实是帝洛巴通过这种方式消他的业、炼他的心。帝洛巴上师没有给那诺巴讲更多的佛理,因为不用讲了。若是讲佛理,也许那诺巴比帝洛巴还厉害。那烂陀寺有五百多位精通三藏的班智达,他是经过与外道多次辩论后,被推选出来的守护北门的大班智达。而且他也有一些世间的神通,可以面对面得到智慧空行母的指示。护法告诉他:“你精通的是词句,还没有精通意义,你宿世有缘的上师叫帝洛巴。”当他听到帝洛巴上师的名字时,心里就很激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他动身去寻找上师帝洛巴,但是问遍整个地区,也没有找到。后来他想:“具德上师的行为是不定的,也许没有以上师的形象来度化众生。”于是他就问:“有没有其他身份的人叫帝洛巴的?”有人说:“河边有个钓鱼的人叫帝洛巴。”他见到帝洛巴时,帝洛巴正在河边烤鱼、吃鱼。帝洛巴并没有给那诺巴讲太多的大道理,主要是通过一些苦行的方法让他消业,磨炼他的习性。最后,有一天帝洛巴拿着鞋击打那诺巴的额头,那诺巴昏过去了,醒来的时候已经开悟了,获得了与上师无二无别的境界。

所以,要放下自我,要对治傲慢心,这是很重要的。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若是在心相续中有傲慢,这个人不会有功德;即使有功德,也都是世间的功德,不是真正的功德。以前讲过,我执就是一种傲慢。傲慢心有粗大的,也有细微的。比如,认为:“我很了不起,我很好啊。”这是粗大的傲慢;我执则是细微的傲慢。若是你内心当中有我执,就不会有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是无漏的功德,是具有智慧的功德。

所以,佛法里讲的戒、定,都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才可以成为功德。尽管你能够守持戒律,或者你已经有一定的禅定境界,但若是没有智慧的摄持,这些都是属于世间的,只能得到人天福报等一些暂时的利益而已,根本无法能够解脱。

我经常给大家讲,佛法里讲的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它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这和其他宗教中所讲的戒律不同。佛法里讲的戒律是活的,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众生,应该有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表法。比如,在真正能利益众生,真正有必要的情况下,身和口的恶业都有允许的时候。禅定也是如此,若是没有智慧的摄持,四禅八定也是投生到色界、无色界的因;只有有智慧的摄持,才会成为解脱、成佛的因。

功德也是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若是有傲慢、我执,这个人的相续当中不会有无我的智慧。佛法里的智慧只有两个:一个是证悟无我的智慧,一个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若是相续中有我执,那么连无我的智慧都没有,所以根本就没有智慧。若是没有智慧,哪来的功德?所以说,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

放下自我,对治傲慢,成就就在眼前,一切当下圆满。无论大家对此明白与否,这都是真理。

四、不放弃一切所行之事,如奴仆之心。上师善知识吩咐你、安排你的一切所行,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如奴仆之心。奴仆知道这都是自己该做的,然后会无怨无悔地去做。

五、远离贡高我慢,如笤帚之心。没有贡高傲慢心,如扫地的笤帚。

六、担负一切重担,如乘之心。

七、不嗔不怒,如犬之心。在任何时候,无论对你怎样,心里都没有嗔恨心,不会发怒。

八、不厌来来去去,如船筏之心。船是运载人的,“来来去去”指今天让你做这个,明天让你做那个。无论怎样吩咐,你都没有二话,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是去做。

九、承待上师,如孝子之心。“孝子”指孝顺的孩子。

这些都是《华严经》里讲的,是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方式、方法。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少?为什么总是得不到所谓的加持、力量呢?就是心里傲慢,我执特别强。如果有傲慢心,有我执,就不会有功德。既然没有功德,怎么能得到加持呢?

其实,加持、力量都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自己要有这个功德、智慧才能觉察得到,才能感觉得到。你们到处求加持,但若是自己没有福德、功德,怎么能得到加持呢?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你这里没有水,怎么能照出月亮的影子呢?有水才能照到月亮的影子,有信心才有不可思议的加持。

你通过仔细观察、慎重考虑,一旦依止了上师以后,就不能再观察了,要将上师的一切所行观为清净。有一句谚语,“即使自己的上师变成了狗,也要顶在头上”。依止上师善知识以后,就要这样,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一种磨炼习性的方法。

现在有些人认为,依止上师善知识以后,身口意都要献给上师,这是密宗特有的一些修法或说法。这是不正确的。这九种依止上师的方式是《华严经》里讲的,是显密共同的教言,不是只在密宗里这样讲。

显宗里尚且如是要求,密宗里的要求就更高了,尤其是大圆满,要时时刻刻把上师善知识视为法身佛,视为色身佛都不行,这个意义很深。以前讲上师瑜伽的时候给大家讲过,我们修上师瑜伽时,最后要和上师相应,和上师融为一体。若是你把上师视为色身佛,无法融为一体,两个物质怎么能变成一个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讲的是法身佛,也就是自己的自性。你融入上师的体内,和上师无二无别的时候,就是回归自性,和自己的自性融为一体。其实,上师的自性和你的自性,上师的法身和你的法身,本来就是一体的,真正的上师瑜伽就是回归自性。

我们修佛的过程,就是认知佛的过程。刚开始时,佛在十万亿国土之外,离我们很远。对有些人就要这样讲,就要这样“骗”:“在离你很远的十万亿国土之外,有个地方叫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很美啊!地上都是珍宝。那里有一位阿弥陀佛,功德圆满,身边还有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两位菩萨都具有神通、智慧……”这时,净土离我们很远;阿弥陀佛也离我们很远。刚开始时,我们就要这样引导众生。接下来,就如前几天灌顶法会时给大家讲的,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的上师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现在离得近了,我们随时都能看见佛,如同《金刚歌》里的一句歌词:上师与本尊的面貌,不用观想自然见到。最后,自身是圆满的坛城,自身是佛。这时让你认识到:你自己是佛,你自己的身体就是圆满的坛城。除了你的身体以外,没有净土;你自己的心就是佛,除此之外没有佛。所以,你自己就是净土,你自己就是佛。这是最终要认识到的真理,这叫回归自性。这个时候,你就成佛了,就回归自性了!你现见这样一个本具的光明、功德,就是成佛了。

上师瑜伽也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让你认识自己,让你回归自性。阿底瑜伽中,要求不能把上师视为色身佛,要视为法身佛。若能将上师视为法身佛,上师就和你一体了。法身只有一个,万法一心,本来就是一体的。当你真正明白了,真正回归自性了,这就是成就。所以,密宗里对依止上师要求得更严。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即在《华严经》里所讲的“四想”。佛陀讲:“善男子,汝当于自己作病人想,于善知识作医生想,于正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行作医病想。”

一般情况下,要将自己作为病人想。我们为什么痛苦?就是因为有贪嗔痴等烦恼的病。然后将善知识为明医想,正法为妙药想,精进修行为疗病想。正法就是妙药,你要治疗贪嗔痴等烦恼的病,就要服用正法妙药。

但是,正法妙药也不能随便服。现在有一些学佛人,自己在那儿东学西学,盲修瞎炼,虽然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但是没有按要求去做,尤其到关键的时候,都是自以为是。比如,我讲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面对对境的方法,大家照做了吗?没有吧,统统都是自以为是!闻法、修法也是自以为是。我们现在建立了网络道场、实地道场,给大家提供学修佛法的助缘,给大家创造学修佛法的方便条件。但是很多人稍微有一点点事,心情稍微有一点点不好时,就不来了,还找种种借口“我今天心情不好”……都是自以为是的。以这种心态、行为去学修佛法,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如果不如法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的因,它也会给你带来烦恼,但这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很多人都没有得到法益,甚至学佛了以后还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烦恼和痛苦,这都是盲修瞎炼的结果。这不是佛法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你患上了胃病、糖尿病等,到医院去接受治疗,你必须要听医生的话,不能自己抓药。如果你看这个药好,吃一把;那个药也好,是进口的,又吃一把。若是这样做,后果非常严重!你有病,吃药没有问题,吃进口药、吃好药也没问题,但是要有正确的方法。你必须要听医生的嘱咐,他让你怎么吃,你就怎么吃。他让你早晚服用两次,一次两粒,你必须要这样吃。否则,他说“吃两粒”,你却吃十粒,这样是治不了病的,甚至会使病情更加恶化。这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这不是佛法的问题,是你个人的问题,大家要明白。

《华严经》里讲的四想特别重要。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就是明医,你必须要听他的,他会给你对症下药。佛法是法门平等,句句都是真理。你现在的烦恼、习气需要何种对治方法,他就会告诉你。然后你按他的要求去做,精进修行,最后才能治好贪嗔痴烦恼的病。这也是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方法。

如果大家真正想解脱、想成佛,不是要靠权力、势力,也不是要靠神通神变,而是要靠智慧!若要开启智慧,唯一的方法就是消业积福,最后通过上师的引导或者窍诀,你才会见性,才会开启真正的智慧。之前是不可能的,即使你学修得再精进,也只是增长点知识,只能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而已,不可能解脱,不可能成佛。

今天在座的各位,若你是我说话的对境,若你是真心想解脱、想成佛,就要这样做;若不是这样的人,那就随你自己了。所谓“佛度有缘人”,佛从来不勉强任何人。如果你有这个意乐,有这样的愿望或需求,你皈依佛门、走进佛门都是自由的,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走进佛门以后,你就要按照佛的要求去做,这不是在勉强你。依止上师善知识也是如此。这也是你自己的选择,是你通过仔细观察、慎重考虑而做的决定。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你就要一心一意、死心塌地,不能一心二用。

如果以三心二意的心态依止上师善知识,不会有任何成就。只有通过一心,才有力量,才能成就。若是没有成为“一心”的话,你不会有成就的。只有成为一心,才能超越一切的显现,超越一切的对境,之前是不可能的。

依止上师、善知识,也是让心成为一心的一种方法和渠道。心若总是动摇、漂浮不定,不会有任何成就。心要定下来,心要稳定。真的,一个智者和凡夫,在遇到对境的时候就会有所不同,而表面上的吃喝拉撒都是一样的。佛在世的时候,也一样吃喝拉撒,在表面上跟凡夫一样,但是他内心的境界是不同的,他内心的智慧是超越的。一个智者在面对对境的时候,心是如如不动的,不是心随境动,而是境随心动,这叫大自在。

心自在了,才有真正的自在。现在的小孩子、年轻人经常说“我要自由,我要自在。”自由、自在,这不是只说说就可以做到的。如果真想得自在,就要让心如如不动。心不随境转,外境动摇不了你的内心,影响不了你的心情,你的心永远是那么的平静。当内心不动摇的时候,外在的显现才会随着你的心转,这个时候才有真正的自在,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自由的。为什么?这个时候,你没有被烦恼控制,没有被业力牵引,这叫自由。如果你想自由,就要这样做。如果你想自在,就让心自在,那么一切都自在了。上师如意宝讲过:自在了自己的显现,也自在了他人的显现。

也就是说,你的心自在了,才能自在一切。如果大家想做一个大自在的人,就要这样。

外境的一切变化都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起烦恼或者动摇自己的内心。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会变,如同空中的云彩,云卷云舒,很正常。我们有一句法语:你觉得一切都应该、都正常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悟。当你觉得一切都应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因果正见,当你觉得一切都正常的时候,才有真正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

第三阶段,最后修习他的意行。

通过观察依止了上师以后,就要一心一意地依止。所谓依止,就是学习他的意行,身口意都要模仿他。上师说什么你就说什么,上师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上师想什么你就想什么,这叫身口意相应。他有广大的智慧,你也争取自己具有智慧;他有无伪的慈悲心,你也应该让自己的相续当中生起无伪的慈悲心;他有摄受弟子、接引众生的各种善巧方便,你也应该跟他学。要让自己的身口意三门跟他相应。

大家天天都在修上师瑜伽,最后阶段里要融入到上师的法身当中,也就是回归自性,这是最究竟的相应。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明白上师瑜伽的涵义,“我和上师融为一体,是不是两个肉体、两种物质成为一体?”那是不可能的!修上师瑜伽时,特意强调要把上师视为法身佛,这里有甚深的含义。

一切成就的来源和根本是上师,一切加持的来源和根本是上师。这些道理也许你现在不会明白,但是当你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你会对此有甚深的感受,慢慢来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