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法华经讲解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第三译十卷)上

导读: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

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第三译十卷)上

世亲菩萨造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一

释应知依止胜相胜语第一(此品有十七章)

无等圣教章第一

论曰。阿毗达磨大乘修多罗中。婆伽婆前善入大乘菩萨。为显扬大乘大体故说。所谓为大乘故。诸佛世尊有十种胜相胜语。

释曰。问何为造论。答为敷演。应知甚深宽大法性故。若除不承佛菩萨力。何人有能于此解释。复以何义故。此论作如此相说。若离阿毗达磨言。则不知是圣说。为此义故。又是出经名。如言十地经。今当释彼经名。为令不知者令知故。言阿毗达磨修多罗者。彼修多罗中。明此阿毗达磨法门故。亦为显修多罗名故。言大乘者。简异声闻阿毗达磨故。亦有非圣说阿毗达磨。有人自以分别慧。谓是佛说阿毗达磨。或言。声闻所说。或言。世智者所作。为此故言大乘修多罗。即显示异于声闻等故。复次言阿毗达磨者。显示菩萨藏摄故复次藏摄者。显示调伏自烦恼故。于大乘中。是菩萨烦恼。菩萨以分别为烦恼故。阿毗达磨者。甚深宽大为相。此藏有三种。谓修多罗。阿毗达磨。毗那耶。即此三上下乘别故为二。谓声闻藏。菩萨藏。复次此三及二。何故名藏。答由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云何成三。有九因缘故。对治诸疑者修多罗。若人于义有疑。为令彼人于彼义得决定故说。对治着二边者毗那耶。遮有罪过受用故。谓着欲乐边。听无罪过受用故。遮自疲苦边。对治自见著者。阿毗达磨。由显无倒相故。复次说三学者修多罗。具足增上戒增上心者毗那耶。由持戒故。得不悔等次第得三磨提。具足增上慧者阿毗达磨。简择无倒义故。复次说法及义者修多罗。成就法义者毗那耶。若修行人调伏烦恼。于中得通达故。于法义决定善巧者阿毗达磨。由此等九因缘故立三藏。此等皆为解脱生死故。复次云何得解脱。熏知寂通故得解脱。由闻故熏于心。由思故知于修。中奢摩他故寂静。毗钵舍那故通达。此修多罗毗那耶阿毗达磨。略说各有四义。菩萨解此则得一切智。声闻随解一偈义。则得流尽。云何各有四义。一依二相三法四义。贯穿此者修多罗。于中依者。依处依人依所为故说。相者。世谛相第一义谛相。法者。阴界入缘生谛念定无量无色。解脱胜处一切处菩提分辩才无诤等。义者随顺相续故。一向二数一伏四普集。应知此是阿毗达磨。向者。阿毗达磨是向无住处涅槃法。说谛菩提分解脱等门故。数者。阿毗达磨是数法。于一一法中决了其自相通相等差别。有无量说故。伏者。阿毗达磨是伏他法。能伏他论由具立宗等故。普集者。由阿毗达磨。普集修多罗义故。复次毗那耶四者。一罪过二缘起三还净四出离应知。于中罪过者。谓五篇罪缘起者。起罪有四。一无知二放逸三烦恼炽盛四不尊重。还净者。由净心非治罚法。如禁戒摄持故。出离者。有七种。一自说发露。二与学等治罚。三一向禁断立学句。复以别道理故听。四已解。谓众僧同意共解故。五转身。谓比丘比丘尼转男女根若不共罪。六真实观。由作法郁陀那胜观故。七法尔得。谓得见谛已。小罪及随小罪。法尔无有故。复次毗那耶有四义应知。一人。谓依此立学处。二立制。谓如所白彼人罪过。大师集众制学处。三分别。谓制学句已随更解释。令分分差别。四决判。谓于彼分中云何得罪。云何无罪。令决定知故。今当释本文婆伽婆前者。为显恭敬无异言故。善入大乘者。谓得陀罗尼等功德。显示得彼功德已。于文于义能正持正说故。此菩萨名善入大乘。何为而说。为显发大乘大体故。显发者。广说彼大体故。所谓为大乘故者。依于大乘故。十种胜相胜语者。十相胜故。所以语胜。由此故彼有十种胜相胜语。复次胜言者。两相形故如此物。胜过于彼。最上义是胜义。复次由因体胜故。彼果语胜。今当说彼十种。

论曰。诸佛世尊有应知依止胜相胜语。应知胜相胜语。入应知胜相胜语。彼入因果胜相胜语。彼因果修胜相胜语。于彼修差别中。增上戒胜相胜语。增上心胜相胜语。增上慧胜相胜语。灭胜相胜语。智胜相胜语。如是等所说修多罗句显于大乘是佛语。

释曰。应知依止胜相胜语者。所可知法名应知。谓彼染净等法即是三性。依止者是因义。应知依止即是胜相。故言应知依止胜相。由彼胜相故语胜。即是阿梨耶识。如是等略释义。乃至智胜相亦尔。智即胜相。故言智胜相。应知相者。谓应知自性。应知即是相故言应知相。即是三性。入应知胜相者。此应知相中。若所入及能入。俱名入。即是唯识。即此入名彼入。言彼入因果者。唯识名入。因者。谓世间施等诸波罗蜜。即是加行时。果体者。即此通达时为出世间体故。彼因果修差别者。即是前因果于此因果中。修之差别。修者。谓数习故。此数习于诸地转胜。故名差别。即是十地。于此修差别中。增上戒学者。为戒修学名增上戒。即是十地中。所有菩萨禁戒。于诸不善无复作心故。增上心学者。内观心。此心即是增上学。谓三摩提故。增上慧学者。胜得慧名增上慧。此慧即是增上学。增上慧学即是无分别智故。灭胜相者。谓最胜种类自体灭。于烦恼障智障故。即是无住处涅槃故。智胜相胜语者。无障碍智名智胜相。彼无分别智有对治。佛智者。离一切随眠障。即是无分别智之殊胜。

论曰。复次云何显发。此等所说十处。声闻乘中不说。唯大乘中说故。所谓阿黎耶识。说为应知依止体。三种自性。分别依止他成就。说为应知相体。唯识说为入应知相体。六波罗蜜说为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为入因果修差别体。菩萨禁戒说为增上戒体。健行及虚空器等三摩提。说为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为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为彼果灭体。诸佛三身自性身共用身化身。说为彼果智体。由此等十处故。与声闻乘殊异。殊异者最上故。由世尊为菩萨说。是故言诸佛世尊为大乘故。有十种胜相胜语应知。

释曰。云何显发者。谓有何相貌故。六波罗蜜为入彼因果体者。谓唯识观得入三性。即是清净波罗蜜因。虽是世间能引出世间故。入地已去即是清净。为出世果体故。菩萨十地为彼因果修差别体者。即是诸地中修习三学。果者。即此三学果名果。此果中灭是灭果体。谓灭烦恼障智障故。无分别智是增上慧学体者。谓声闻无四倒分别故。名无分别。诸菩萨于一切法无分别。此是二无分别差别故。三种佛身为果智体者。彼三学果名彼果。彼果即是智故。言彼果智。此体即是彼果智体。此中若离自性身即无法身。如眼若离此则无报身。如眼识此能依所依二法平等应知。若离报身。已入大地诸菩萨受用法不成。若无受用法。菩提资粮满足亦不成。如见色化身亦尔。若离此解行中诸菩萨。及诸声闻粗浅解。初发修行亦不成。是故决定应有三身。故大乘与声闻乘殊异者。声闻乘中不说故。最上者。显示于大乘中亦殊胜故。

论曰。复次云何以此十种如来胜相胜语。得显大乘是佛语。亦得遮声闻乘异于大乘。由此十处于声闻乘中不见说故。唯于大乘中说故。引生大菩提。此十处成就随顺不相违。得一切智智故。此中有偈。

应知依相入因果修差别

三学果灭智上乘中殊胜

此说余处无见此胜觉因

故大乘佛语由说十处胜

释曰。此义云何。能引大菩提故。显示此义。此十处成就随顺不相违者。能引生大菩提故。引生大菩提者。为因故。成就者。于三学量中思量观察。如导师显示道相故。随顺者。于胜得中起修行时。随顺相应住故。如导师所说。于中随顺而住。不相违者。于诸地中障碍事不有故。如所说道中无有贼等障碍。谓生死涅槃不相障碍故。

十义次第章第二

论曰。复次此十处。何故作如此次第说。诸菩萨最初由于如是等诸法。因中得善巧。即于缘生中得善巧故。彼等次于缘所生法中。得善知其相。善知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菩萨于如是等相善相应已。次于彼善摄持相中应须通达。即于障碍中心得解脱故。通达彼应知相已。昔加行中六波罗蜜之胜。得应须成就。依内心清净故。此内心清净所摄。六波罗蜜于十地中。应须三阿僧祇劫。分分令净故。次菩萨三学应须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须正觉故。十处作如是次第说。于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释曰。何故作如此次第说者。谓始从诸菩萨。由于如是等诸法因中。乃至彼果涅槃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此说由知诸法因故。得于缘生善巧。由有因故果生。非自在天等。是故得因果二智。次于因所生法应知其相。其相云何。分别性无。执以为有。名为增益。增益于无即是损减。实有成就性离此二边过失。故名善巧。次于所取应以唯识观知其相。由此观故得无障碍。次于随顺入唯识。世间六波罗蜜。依世俗得已第一义者应须得。谓应修净心所摄波罗蜜。次于十地中。经三阿僧祇劫。分分应修。非如声闻胜得于三生中。起对治便得解脱。次即于彼修中。戒等三学应令圆满。次学果涅槃烦恼障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身应得。若大乘次第应知齐此。何以故。若欲说缘生。即入阿梨耶识中。若说相即入三性中。若说胜得即是唯识。若说波罗蜜即入诸波罗蜜中。若说地即入地中。若说学即入学处。若说灭及智即摄在无住处涅槃。及三身。佛语如此。故作如是次第说。复有别义引生大菩提等者。谓能生无戏论无分别智故。成就者相应故。随顺者不违三量故。不相违者非先随顺后相违故。如偈说。

摄持求及悲亦随顺诸善

非黑白我见有益亦有损

得一切智智者。谓于一切法中。无间一切种智生故。此成就等复有别义。成就随顺不相违等。前句为本。后句为释。云何成就。谓随顺故。云何随顺。谓不相违故。如是展转。

众名章第三

论曰。于中即此最初。应知依止。说名阿梨耶识。世尊于何处说此阿梨耶识。名阿梨耶识。世尊于阿毗达磨经偈中说。

界体无始时诸法共依止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胜得

释曰。世尊于阿毗达磨阿含中说阿梨耶识名。阿梨耶识者。即是此论初所说阿毗达磨修多罗。此中界者是因义。诸法共依止者。由是因故一切法同共依止。谓依止此以为因体。有此一切法依止故。诸趣果报由此得生。于无量生中有力。于善说恶说法中能解其义。若复越次得于胜得。又为烦恼依止体。由此得有极重烦恼及牢固烦恼。此等四种果报中。胜者身有堪能。翻此者无堪能。应知一切者于生死中随何趣。非唯诸趣。亦有涅槃胜得。以有烦恼即有涅槃故。此阿含显应知依止是阿梨耶识。彼阿含复说。

论曰。即彼经复说偈。

诸法所依住一切种子识

故名梨耶识我为胜人说

释曰。此偈第二句释第一句。胜人者谓诸菩萨故。

论曰。有此等阿含为证。然此识何因缘故。说名阿梨耶。一切有生染法依住为果。此识亦依彼法为因故。名阿梨耶识。又众生依住以为自我故。名阿梨耶识。

释曰。此识名阿梨耶者。谓诸法依住故。依住者共转故。有生者谓有生起类。皆名有生故。染法者谓异于净法故。众生依住为自我者执取故。

论曰。此阿梨耶识复说名阿陀那识。于中有阿含。如世尊解节经中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转如流

婴儿凡夫我不说不令分别谓为我

释曰。复于解节阿含中。佛告广慧。六趣生死中。彼彼众生中。随彼彼众生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中。自身转生于出生时。彼时一切种子心。最初成熟。便得和合。粗大增长圆满。有二种取。所谓有依色根取故。相名分别世俗戏论等熏习取故。于色界中有二种取。无色界中无二种取。广慧。此识或说。名阿陀那。于身普遍持故。或说名阿梨耶于身隐藏普遍同衰利安否故。或说名心。以积聚增长色声香味触法故。广慧。依阿陀那识为住处转生六识身。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于中有识。眼根及色为缘生眼识。即彼眼识共行。同时共境界。有分别意识生。若一一眼识生。随一一有分别意识。与眼识共行。同时共境界生随一时。一时若二若三若四若五识身转生。即彼一时。一时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共行。同时共境界生。如大川流。若有一起浪缘至。则一浪生。若二若多起浪缘至。则多浪生。彼川自流无断无尽。复次如净镜面。若有一起像缘至。则一像生。若二若多起像缘至。则多像生。然此镜面不转成像。亦无损减。应知如是。如是阿陀那识。犹如大川。依此而住。若有随一起眼识缘至。则随有一眼识生。若乃至随有起五识身缘至。则随有五识身生如是广慧。菩萨住法住智。得心意识秘密善巧。如来一切种一切智。不说菩萨齐此名心意识秘密善巧。广慧。若菩萨于内于外。如实不见阿陀那阿陀那识。不见阿梨耶阿梨耶识。不见滋长。不见种种(此二谓心)。不见眼色眼识。不见耳声耳识。不见鼻香鼻识。不见舌味舌识。不见身触身识。广慧。若菩萨依法住智。住法住智。得心意识善巧。又复如此义者偈中显示。阿陀那识甚深细者难知故。一切种子转如流者。谓一切种子次第转生。犹如水流。念念相续转故。阿陀那者显别名故。不令分别谓为我者。一相转故。分别谓为我。

论曰。何因缘故。说此识名阿陀那。摄持一切有色诸根故。及一切自身取依处故。于彼色根摄持不失。乃至命在故。又于相续受生时。取生令得自身故。是故名阿陀那。

释曰。摄持一切有色诸根故者。谓此诸色根为彼识摄持故。乃至命在者。即以此句为释。何以故。以眼等诸色根阿梨耶识摄持故。不如死身住青瘀等相。若至死时彼识舍离故。即有此诸青瘀等相。是故定知。由彼摄持乃至寿限不坏故。一切身取依处故者。即以相续受生时。取生令得自身故等。解释以相续受生。识于彼相续生处摄取故。何以故。能摄持自身具足故。由阿梨耶识中具足自身熏习住故。即彼生时。名为转生。即彼生时。取名为转生取。由此取故取得自身。以是义故阿梨耶识说名阿陀那识。

论曰。亦说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于中意有二种。一次第缘与作依处者。由识次第灭。意识依此生故。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常相应。谓身见我慢我爱无明。此意即是余识染污依止。余识由第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由了境义故。次第义故。念义故。意有二种。

释曰。复说名心者。阿黎耶识即名为心。意及识二种有别义可见。当知此心亦有别义。为显示此故。于中次第缘与作依处故者。谓识若次第灭已。得为意识因。此是第一意。复有第二染污意。四种烦恼故。于中身见者即是我执。由此执故则有我慢。以取我自高。由此等于实无我中。起我渴名我爱。此等三种皆以无明为因。无明者无智故。余识由第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者。若识次第灭已名为意。与当生识处所。为彼生依止故。第二染污意。为染污依止。何以故。由善心中亦有我故。由了境义故。次第义故。念义故。意有二种者。于中取境义故名为识。与处所义故名第一意。我相等染污义故名第二意。

论曰。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此若不有独行无明。亦不有此为过失。五识相似亦不有此为过失。如五识身有同时依止故。得眼等名。不有此为过失。无想定灭尽定无有差别。此为过失。无想定染污意得名。灭尽定不尔。故有差别。又即此无想一生无有烦恼。此为过失。若彼天中无有我及慢等者。又一切时我执得行。谓善恶无记心若不如是。唯不善心中得相应。我执是烦恼故。不应与善无记心共行。是故若俱有而共行。则无此过。若相应现行。则有此过故。此中有偈。

若独行无明及相似五法

二种定差别得名无是过

无想天中生无我则有过

我执随顺转一切处不有

离染意不有二三即相违

无此即亦无一切处我执

心行实义时常与为障碍

一切时共行名独行无明

释曰。此第二染污意以何道理得成立。此意若不有。则独行无明不成。何者是独行无明。未起对治时障真如智。痴此与五识不相应。于此处不为障碍故。若起对治处。则于彼为障。亦不在染污意识。若即是染污意识。则有过失。非染污意识者。以与余烦恼共行。独行名则不成。又若欲令即是烦恼染污意识者。则有常染污过失。云何施等心得成善。以常与彼相应故。若言有意与善相应生。即建立此为引生对治。能治染污意识此不成。若言有善心与染污意共生。此善心能引生对治。治灭余识。此灭则无过。复次与五识相似故。如眼识等五识。则有眼等五根。同时为依止。此意识亦应有同时依止。二定无差别者。若言有染污意。彼无想定中则有。灭心定中则无。可得差别。此二定中意识不行无差别故。得名者。由念自身故名为意。若无体此名何所依。若六识次第过已。此识名意不应道理。以其灭故。又无想天中生。一期应无我故。若言彼处无染污意者。于彼生中则应无我。诸圣人不应厌恶。既厌恶故。是故应知彼中生者。应定有我。我执随顺转者。以施等诸善皆与我相应故。此我执若离无明则不成。无明不离依止。此依止离染污意不可得故。

论曰。此意染污故。是障碍无记。恒与四烦恼相应。如色无色界烦恼。是障碍无记。为色无色界奢摩他所藏。此意一切时染着。故心体第三离阿梨耶识不可得。是故成就阿梨耶识为心。由此为种子故。意及意识等转生。何缘故说名为心。种种诸法熏习种子聚集故。

释曰。以见意及转识。以阿梨耶识为因生故。心体余处不可得。佛说识者。即是次第灭意所摄。由彼识灭已说为意故。复次由种种法熏习种子聚集故。得名心。于中种种者。诸法各各相故。熏习种子者。谓有功能为彼差别因故。聚集者。密合积聚一抟相故。

论曰。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梨耶识阿陀那识。微细尔焰所摄故。诸声闻人不为知一切尔焰故。于彼虽离此说。然得成就彼智令得解脱。是故不说。诸菩萨等为欲知一切尔焰。是故为说。由离此智不可得一切智智故。

释曰。微细尔焰所摄故者。此亦微细。亦尔焰故。名微细尔焰。又入在微细尔焰中以难得知故。又诸声闻不为知一切尔焰故。修行唯作自利故。彼等粗烦恼障。唯以苦等智得灭故。菩萨为除自他烦恼障智障故修行。是故为说。

论曰。然于声闻乘中。亦以别道理说阿梨耶识。如增一阿含中说。众生喜阿梨耶。乐阿梨耶。集阿梨耶。求阿梨耶。为灭阿梨耶说正法时。为听闻故应摄耳。为欲知故应作意。愿灭阿梨耶故受法顺法。如来出世故。此希有难得法世间显现。如来出生四种可赞。经中以如是别名阿梨耶识声闻乘中已显现。

释曰。众生乐阿梨耶者。此句为本。后以现在过去未来三时为释。余三句如文次第。复有别义喜阿梨耶者谓现在世。乐阿梨耶者谓过去世。由前世乐阿梨耶。是故复集阿梨耶。由喜阿梨耶集阿梨耶故。复希求未来世阿梨耶。顺法者如说行故。

论曰。摩诃僧祇阿含中。亦以别道理说此识。名为根本识。譬如树依根。

释曰。根本识如树依根者。彼根本识为一切识因体故。譬如树根为枝茎等众物因。若无根枝茎等不可得故。若有阿梨耶识。为诸识根本亦尔。

论曰。弥沙塞中亦以别道理说此识。名为穷生死聚。有处有时见色心断绝。阿梨耶识中种子无有断绝。

释曰。亦以别道理。说为穷生死聚者。此识是穷生死聚体。何以故。有因缘故。有处者界也。谓无色界中色断故。有时者有住定时。如无想定等。阿梨耶识中种子不断者。色心熏习为因。后时色心还从此生。

论曰。由此应知依止阿陀那识。心阿梨耶识根本识穷生死聚等名。此阿梨耶识已成大王之路。

释曰。成大王路者宽大故。

论曰。复有余师。执心意识义一名异。是义不然。由见意及识义故。彼心义亦须有异。复有余师执。世尊所说众生喜阿梨耶等诸句者。此中五取聚是阿梨耶。复有余师执与欲俱诸受是阿梨耶。复有余师执。身见是阿梨耶。此等诸师迷阿含及修得故。于阿梨耶识起如是等执。此声闻乘中成立道理。彼等所成立道理不相应。若人不迷阿梨耶体相。以彼所成立名阿梨耶识即为最胜。云何最胜若言五取聚是阿梨耶。于恶趣一向苦受处生。即起厌恶。彼众生一向不爱。言是着处。不当道理。以其常求舍离故。若言诸乐受与欲俱是阿梨耶者。第四禅已上无有此受。已得厌恶故。是诸众生以彼为着处。不当道理。若言身见是阿梨耶者。佛法内人信解无我。于彼即生厌恶。以彼为着处。不当道理。然阿梨耶识中内我犹在故。若于一向苦受处生。唯求离苦聚。阿梨耶识中。我爱所缚故未曾求离。又四禅已上生者。虽厌恶欲俱乐受。于阿梨耶识中。我爱系缚犹在。又佛法内人虽信解无我厌恶我见。然阿梨耶识中我爱系缚亦在。是故以彼所成立阿梨耶。成就阿梨耶识体。则为最胜。是为安立阿梨耶识别道理。

释曰。于中不迷者。谓诸菩萨。恶趣者。谓饿鬼畜生地狱等恶趣。一向苦者。彼趣报体一向非爱故。彼处若有乐受生。即是津液果。彼处生者其报唯苦。诸乐受与欲俱是阿梨耶者。第四禅已上。无有此受。已得厌恶故。彼处众生者。谓四禅已上及即第四禅中故。彼处者。谓于彼得生故。内我犹在者。决定取此识以为内我故。求离苦聚者。愿舍苦受故。阿梨耶识中我爱系缚者。以阿梨耶识为自我。由此渴爱故成系缚。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二

相章第四

论曰。成立此识相云何可见。略说有二种。一成立自相。二成立因相。三成立果相。于中阿梨耶识为自相。一切染法熏习。已为彼生因。摄持种子相应故。于中因相者。是诸染法。此阿梨耶识如彼一切种子。一切时现起为因故。于中成立果相者。此阿梨耶识以彼诸染法。无始已来熏习。力得生故。

释曰。以如是等别名。说阿梨耶识于此别说。未知其相故。说阿梨耶识自相因相果相等。于中自相者。一切染法熏习缘故。识有生彼功能胜异。显示识体有此功能故。摄持种子相应者。彼一切染法熏习已。即为彼法生因故。言摄持种子。彼熏习与彼胜能合故名相应。即此自相一切染法熏习已。为彼得生因摄持种子相应识。为诸染法熏习已得胜功能。能为彼生因。此是阿梨耶识因相。于中始从成立果相。乃至言无始来熏习力故得生者。为诸法熏习已。此识得生。摄持无始熏习故名果相。

熏习章第五

论曰。复次何者熏习。此熏习名复何所名。与彼法共生共灭。已能为彼法生因。此是所因义。譬如胡麻。以华熏之胡麻与华同生同灭。以胡麻中有彼华香生因故能生香。又如欲等行熏习。欲等与心同生同灭。已后为欲等生因。又如多闻。有多闻熏习思念所闻与心同生同灭。已为彼记录生因。由摄持熏习故。说名持法者。应知阿梨耶识有如此道理。

释曰。彼法者即前染法。同生同灭已后为彼生因者。谓还与彼染法为因体。

不一不异章第六

论曰。复次阿梨耶识中彼染法种子为分分别住。为无差别。无别物体于识中住。亦非不异。然阿梨耶识如此而生。有胜功能能生彼法。说名一切种子识。

释曰。阿梨耶识中。彼染法种子为分分别住。为无差别耶。若尔何失。此诸种子若有分分差别。阿梨耶识亦应有分分差别。又阿梨耶识刹那灭义不成。由分分差别故。又善恶法所熏习即成善恶种子体。然此是无记故。若无分分云何言多。此义不成。是故二俱有过。无别物体于识中住亦非不异。乃至名一切种子识者。于中言非别非不别者。为离如前所说过失故。如此而生者。谓如其种类而生。生彼有胜能者。生诸染法时。与胜能相应故。亦以生彼有胜能故。说名一切种子识。此中有譬。如麦种子于生芽有能。得为种子。若陈久若火损能生麦果功能便坏。麦相如本。功力坏故非复种子。阿梨耶识亦尔。有生一切法功能。由与功能相应故。说名一切种子识。

更互为因果章第七

论曰。复次阿梨耶识与诸染法同时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然灯焰及炷生与烧同时为因。又如芦束更互相持同时不倒故。识与诸法亦尔更互为因应知。如成立阿梨耶识为染法因。染法为阿梨耶识因亦尔。余因缘不可得故。

释曰。复次阿梨耶识与诸染法同时互为因。云何可见者。以譬喻显示。犹如然灯焰。与炷一刹那同时互为因。以依炷故焰得生。即炷为焰生因。即彼刹那焰能烧炷。即焰为炷烧因。此即显示俱有因义。由因现住。即见果生故。从如阿梨耶识为染法因。染法为阿梨耶识因亦尔。乃至余因缘不可得故者。此言显示阿梨耶识与诸染法更互为因。亦即显示因缘故。

因果别不别章第八

论曰。云何熏习。无异无种种。得为有异有种种诸法作因。譬如以缕种种结衣。当时无种种可见。若入染器已。则有无量种杂色相貌。于衣上显现。阿梨耶识亦尔。为种种熏习所薰。于熏时无种种异。若生果染器现前时则有无量种种法相貌显现。

释曰。云何熏习无异。无种种得为有异有种种作因者。如此道理即以譬喻显示。如衣以缕多种结时。无种种相貌可见。若置染器已。则有种种相可见。阿梨耶识亦尔。譬如衣生果。如染器故名生果。染器置者缘所摄故。熏习时未有种种。至于果时则为无量相貌因体。诸法显现如衣已染。

缘生章第九

论曰。此缘生于大乘中微细最深。略说有二种缘生。一自体分。二爱非爱分。于中由阿梨耶识故诸法生起。此是自体分缘生。与种种自体分为缘故。复有十二支缘生。是爱非爱分。为善趣恶趣可爱不可爱种种身分缘故。

释曰。此于大乘中微细最深者。于中凡夫智不能知故微细。阿罗汉等不能测故最深。于中略说有二种者。此是立门自体分爱非爱分以此二种缘生。名解释。由阿梨耶识故者。谓阿梨耶识为因故诸法得生。此名自体分。谓与种种类身分为因故若说无明等此是爱非爱分。何以故。由为种种爱非爱身分因故。

论曰。若于阿梨耶识中迷第一缘生。或执自性为因。或执宿作为因。或执自在天变化为因。或执我为因。或执无因缘。复次若迷第二缘生执我作者受者。譬如众多生盲丈夫未曾见象。或复有人以象示之。有触象鼻者。有触牙者。有触耳者。有触尾者。有触脚者。有触脊者。有人问之象为何相。或复答言。犹如犁柄或言如杵。或言如箕。或言如木桶。或言如帚。或言如石山。作如此说。如是如是。不解二种缘生。无明生盲者。或执自性。或说宿作。或说自在变化。或说我作。或说无因。或执作者。或执受者。由不识阿梨耶识体相及因相果相故。如不识象体若略说阿梨耶识。即果报识一切种子识是其体相。由摄持三界中一切身一切趣故。

释曰。或言宿作因者。由不许有现在士夫力因故。如是等生盲众生以譬喻显示。无明生盲者。谓十二支缘生中最初无明。由无明故名为生盲。不解阿梨耶识体相。因相果相故者。如前所立阿梨耶识体相说名体相。所立因相名因相。所立果相名果相。于此不解由无明力不解阿梨耶识自体分故。执自性等五因为诸法因。由不解第二爱非爱分故。执我为作者受者。于中因者。一切法熏习。于阿梨耶识中有故。果者。即是诸法所熏故。果报识一切种子是。其体相者。由得身成熟名果报故。一切法种子者。即是熏习已名种子故。一切趣者谓五趣故。一切身者。谓趣趣中同类不同类种种身故。已说阿梨耶识为一切法种子。欲明了。彼种子体故。以偈显示。

论曰。此中有偈。

外内不明二世数第一义

此一切种子当知有六种

刹那及俱有与彼相随转

决定及待缘亦引生自果

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合

异此不可熏是为熏习相

六识无相合三差别相违

二念不俱有余生例应尔

此外内种子有生及有引

枯死由引因自体后边灭

释曰。以外内不明二等五偈显之。于中外者。谓谷子等。内谓阿梨耶识。不明者。外种子不可记义故。二者阿梨耶识有善有不善故。复有别义。以染污清净为二。世数者。外法但以世数说为种子。何以故。亦以阿梨耶识变异有故。第一义者唯阿梨耶识为彼诸法种子。此诸法种子有六种。刹那者。此二种子无间生灭故。若常则不得为种子。以一切时如本无差别故。俱有者。非过去非未来非别处。若此时种子有。即此时果生故。与彼相随转者。阿梨耶识随转乃至对治道生。外种子乃至根未坏及果熟。决定者。以种子决定故。非一切故。一切得生各自决定。若此种子还此物生。待缘者。非一切时一切生故。于何处何时得其生缘。即彼处彼时生故。亦引生自果者。自种子能引生自果故。如阿梨耶识还引生阿梨耶识。谷等引生谷等。如是等六种显种子生果义。此熏习相今当显示。坚者。由坚故可熏。不如风动风不能持熏习。由熏习不能随风转至一由旬故。若瞻波迦华所熏油。香风随转至百由旬外。无记者。谓无记气。如蒜不可熏以臭故。香亦如是不可熏故。若无记物则可熏。可熏者。若可熏物则受熏非不可熏。如金银石等并不可熏。若能摄持熏习者。乃可得熏。谓衣等所应熏物。与能熏相合者。若相合则可熏。非不相合故。相合者。谓无间共生故。若异不可熏者。异者。谓异阿梨耶识。非此异识能受熏。以离阿梨耶识余识不可熏故。以是阿梨耶识中具刹那等诸义。谓刹那灭故。与生起识俱有故。乃至对治道生所有生死中相随转故。由决定为善恶等因故。福非福不动行。待缘于善恶趣成熟故。以阿梨识与如是等。功能相应故得受熏。应须成立诸生起识不合道理。六识无相合者。诸识动转故。三差别相违者。一一识各各依止生。各各攀缘各各作意。复有别义。谓诸识各别相故。譬喻者。说前念得熏后念。为遮此义故。

论云。二刹那不俱。无有二刹那并起义。若同生同灭熏习乃得住。若言虽不相合。然所生之识相类而生故。得相熏者。余生例应尔故。谓诸别相者。亦应得尔。如眼等诸根同以净色为相。应得相熏。应作此说。以眼根净色与耳净色其类同故。彼诸净色应更互相熏。虽净色是同处所。各别不言相熏者。识虽同类。何得相熏。如彼所说二种种子。谓外及内俱有生因及引因。于中外种子生因者。乃至果熟。内种子生因者。乃至命尽。外种子引因者。熟已未种。内种子引因者。死后尸骸。由引因故多时住。若此二种子唯有生因。既离彼因即应失灭。无有多时相续住义。若言刹那传传转故。前刹那为后刹那因者。则无有灭时。以有灭故。当知必有引因。此二种子引因者。譬如引弓为箭远至因。

论曰。此内种子不类外种子。故复说偈。

外种无熏习内种则不然

闻等无熏习果生非道理

已作及未作失得相违过

外种内为缘以内熏故生

复次其余生起识。于一切身及趣。为受用者应知。

释曰。于中一切身及趣为受用者者。谓于彼中受用生故。由于受用中有故。名受用者。此义以中边差别阿含显示。

论曰。如中边差别论说。

第一谓缘识第二受用识

诸心法所扶了别此受用

释曰。此二识复有更互为因果。阿含谓阿毗达磨修多罗偈说。

论曰。此二种识亦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修多罗偈说。

诸法依识住识依法亦尔

各各互为因亦恒互为果

释曰。各各互为因者。阿梨耶识于一切时为诸法生因。亦恒互为果者。若阿梨耶识为因则诸法为果。诸法为因则阿梨耶识为果。

四缘章第十

论曰。于第一缘生中诸法与识更互为因缘者。于第二缘生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又此六识几缘所生。谓增上缘缘缘次第缘。如是等三种缘生。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受用等。具有四缘。

释曰。此三缘生。穷生死爱非爱受用具有四缘等者。于第一缘生中。阿梨耶识与诸熏习法为因缘。第二缘生中。无明等是增上缘。由无明增上故。行得生如是等。复次六种识说名受用缘生者。具有三缘生。于中眼识增上缘者。谓眼。缘缘者。谓色。次第缘者。谓前灭识缘。次第生识。若前识不舍处。则后识不得生。耳等诸识类尔。

烦恼染章第十一

论曰。如是成立阿梨耶识别名及相。云何得知如此别名及相。唯说阿梨耶识不说生起识。若离所成立阿梨耶识。染净皆不得成。所谓烦恼染业染生染并不成。世出世净亦不成。云何烦恼染不成。以六识身中烦恼及随烦恼所熏习种子皆不得成。如眼识与欲等烦恼随烦恼共生共灭。即此眼识为彼熏成种子非余。即此眼识若灭已。余识间生熏习及熏习所依止皆不可得。以无有故眼识先灭余识间生。无有与欲俱生义。以过去故不得成。如已谢之业果报生不成就。又修与欲俱生眼识所有熏习不成。此熏习亦不在欲中。以欲依止于识故。又不坚住亦不在余识中。以诸识各别依止故。又不同生灭故。亦不在自体中。以自体无二识俱生灭故。是故欲等烦恼随烦恼。熏习眼识不得成。识熏习识亦不成。如眼识所余转识亦不成。如其相应知。

释曰。如是已说阿梨耶识众名。及成立其相。今欲成立此二。于阿梨耶识中非余识故。以道理显示。如眼识与欲等烦恼共生共灭。即此眼识为彼熏成种子非余者。于中即此者。谓眼识。彼者。谓贪等成种子者。谓为因故。非余者。谓非耳识等故。余识所闻者。谓耳识等隔绝等。熏习者。谓贪等习气故。熏习依止者。谓眼识故与贪俱生者。谓与贪等同时生起。以过去故为因不成。如已谢之业。果报更生不得成就。此亦如是不可成就。复有毗婆沙师作此执。欲令过去为有。然彼过去者但有名。所目义不可得。何以故。若法是有云何过去。是故彼执果不成以无熏习故。又彼眼识与欲俱生。熏习不成者。谓即此与欲俱生。眼识自熏习尚不得成。以此眼识持熏习生欲等。云何可成。亦不在欲中者。谓眼识熏习在于欲中无有成义。何以故。以欲依止眼识故。又不坚住故。亦不在余识中者。谓耳识等由依止别异故。正以依止别异故。则不得有同生灭眼识自依眼。耳识自依耳。如是乃至意识自依止意。以各各别处。别识熏习别识不成。亦不在自体中者。谓眼识不得即熏彼眼识。无二眼识俱生故。既无二识同生。则无同生同灭。以如是道理故。眼识中欲等烦恼随烦恼熏习不成。乃至眼识熏习眼识亦不得成。

论曰。复次从无想天以上。彼地退此间生。烦恼随烦恼所染。初识生时此无种子而生。以熏习及依止并已过去无有故。

释曰。初者谓最先起识。无种子而生者。谓无因生故。熏习及依止者。谓心及烦恼习气。

论曰。复次对治烦恼识生时。一切世间识皆灭。若无阿梨耶识。烦恼随烦恼种子。在对治识中不成自体。解脱不得与烦恼同生同灭。若于后时世间识生。离欲心。不有彼依止及习气久已谢灭。若离阿梨耶识应无种子而生。是故离阿梨耶识。烦恼随烦恼皆不成故。

释曰。对治烦恼识生时。一切世间识皆灭者。谓六识皆灭故。烦恼随烦恼种子在对治识中不成者。谓以对治识为因。生世间识不成故。彼于后时者。谓于出世心后。依止及熏习者。谓依止即是识熏习。即是烦恼随烦恼所熏习等。无种子者。谓离阿梨耶无因而生。于中烦恼即是染污。以是义故。烦恼染不得成。

业染章第十二

论曰。云何业染不成。行缘识不成。此不有故。取缘有亦不成。

释曰。今复显业染不成相。云何不成。行缘识不成。故福非福不动行生已谢灭。离阿梨耶识何处安置熏习。六识身不能摄持熏习。此义烦恼染污中已说。此不有故者。谓行缘识不成故。取缘有亦不成。何以故。有因缘故。诸行熏识由取力故。熏习成满变为有故。于中业即染名为业染。又由业故有染名业染。是故业染不成。

生染章第十三

论曰。云何生染不成。结生不成故。若于不静地。堕住中有。意以染污意识结生。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识于母胎中与迦罗逻和合。若唯是意识和合受生。和合生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意识转生。即是于母胎中二意识同处并生。彼和合受生意识。不可成立。为意识一切时依止染污故。如意识所缘境此不可得故。设令此意识与赤白和合。为即此和合意识是一切种子。为依止此识生余识。为一切种子。若即彼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者。即是阿梨耶识。汝自安置别名以为意识。若以依止生识为一切种子者。不以彼所依因体为一切种子者。无有道理以是义故得成就此和合识非意识。但是果报识。是一切种子故。

释曰。离阿梨耶识。生染污不成。今当显示此义。结生不成者。谓得自身不成故。不静地者谓欲界。堕者谓命终。染污意识者。意识与烦恼俱故。受生者摄取自身故。彼染污意识攀缘生有故。中有即灭。和合者一相同成坏故。谓意识与赤白和合故。依止和合意识生余意识。二识俱有者。谓一时即有和合意识。及依此所生别意识。二识一时俱有故。又彼和合意识不可成立为意识。何以故。一切时染污为依止故。彼和合意识。以欲等烦恼染污意为依止。攀缘生有。是染污故。依止于此故名染污。为依止此已住胎识。不以染污为依止。以报体无记故。如意识所攀缘。此不可得故者。意识攀缘则可得所谓诸法。此和合识无有攀缘。是故不可成就。此为意识。

论曰。复次结生已摄持色根。若异果报识无可得义。其余诸识各别依止。又不坚住故。然诸色根无识不成。

释曰。结生已者。谓已得身故。若异者。谓舍阿梨耶识已。余六识各别处故。动转故如眼识唯定依止眼。如是耳等余识各自依止。耳等色根亦尔。若无阿梨耶识。此诸识各各摄持自依止根者。此等诸识动转故有时不在无摄持。眼等诸根即应烂坏。

论曰。识与名色更互相依。如芦束相依住。此义不成故。

释曰。今欲显示此不成义。如世尊说。识为名色缘。名色为识缘。于中识为名缘者。名谓六识身。即说名非色四聚。色者即是迦罗逻。名色所缘之识。若无阿梨耶识。何者是耶。由依止名色故。得刹那传传相续。转生不断。

论曰。若离果报识所有众生识食不成。离此果报识六识中随一识。于三界所有众生中。食事不成故。

释曰。此言显示识食不成义。世尊说四种食。一抟二触三意思四识。抟者变成为相。既变已能作摄持身利益事。触者境界相。如色等境界唯以见等。即能为身利益事。意思者忆念为相。但以忆念为身利益事。如渴者见水得不死故。识者摄持为相。由此摄持故身得住。若无此识即同死尸臭烂。是故应知识亦名食。由能作身利益事故。于中触食者六识身。意思者忆念心。既说识食故知更有别识。又如重睡无心及闷绝灭定等。六识身灭尔。更有何者持身得不烂坏。阿梨耶识若舍离时。身则烂坏故。

论曰。若从此退已于上静地生。以染污不静意识结彼生。此不静染污心。于彼地中。若离阿梨耶识。种子不可得。

释曰。前已说不静地结生不成。静地不成。今当显示此处。以染污识结彼生。若于静地亦以染污不静结彼生。染污者以彼地烦恼所染故。彼地烦恼者。谓着定味等。此染污即在不静地。此人于不静地死。既死已彼上地心云何现前。既不现前云何得结彼生。是故决定应有阿梨耶识。由有无始时彼地熏习心在。由此熏习彼心现前得结彼生故。

论曰。设令生无色界。所有染污及善心。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此染污及善心。应无种子及住处故。

释曰。生无色界者。谓解脱色界。染污及善心者。谓乐三摩提味。无种子及无住处者。谓无因及无依止。更有别义。若无种子何因而生。若无住处云何得依止住。彼心为阿梨耶识摄持故。从自种子生。即依止此识。由有依止故得相续住。

论曰。若即于彼界中出世心现前。所余世间心灭尽。便应灭离彼趣。

释曰。即于彼中若出世心现前。唯除此出世心。其余皆是世间心。彼诸世间心皆不有故。便断彼趣。即是不由功用得无余涅槃。既无此理故。离阿梨耶识不成。

论曰。若生非想非非想中。依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前。即应舍离二趣。此出世识不依止非想非非想趣。亦不依止无所有处趣。依止涅槃处亦不成。

释曰。若于非想非非想处生。有时依无所有处。出世心现前。以彼处心明利故。非想非非想处心钝故。于明利心处。修出世心现前。彼出世心依止。第一第二趣并不成。以此二地皆世间故。又别地生别地心现前依止二趣亦不成。由身有余故。若此心以涅槃为依止亦不成。以如是等三种依止既不成。若离阿梨耶识。此出世心住于何处。

论曰。若人造善造恶于舍命时。若离阿梨耶识。或上或下次第身冷不得成。是故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生染污亦不成。

释曰。于中造善造恶。则有从上从下。身冷不同。以造善者上升。为恶者下坠。是故若不许有阿梨耶识为摄持者。云何得如此身即随冷。由阿梨耶识为摄持者故。或上或下次第放舍。随所舍处则为死尸故。得身冷。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三

世间净章第十四

论曰。云何世间净不成。如未离欲界欲。未得色界心。即以欲界善心修行。除欲界欲。此欲界修行心与色界心。不得俱生俱灭故无熏习。种子不成。无有色界心为过去。无量。生中余心隔故。彼静心种子不得成就。已无有故是故成就彼色界静心。由一切种子果报识。次第传来得为因缘。修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如其相应知。如是世间净离一切种子果报识亦不成。

释曰。如世间净不成。今当显示。如为离淫欲起修行时。修行欲界善心。于色界心无有熏习。以不同生同灭故。彼色界心即是无种子而生。以彼过去色界心无量生中余识所隔。已过去无有不成故。彼静心种子为因缘者。从阿梨耶识中自种子生故。彼方便善心非无功力。得为增上缘则为功力。但非因缘。由彼增上故。色界心得生。如是破色欲时亦尔故。

出世间净章第十五

论曰。云何出世净不成。如世尊说。从他闻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生。此他音声及正思惟。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熏耳意二识。于彼法中起正思时耳识不生。意识亦为余识别攀缘所间。若于正思惟相应心生时。彼意识久灭过去。闻所熏及熏习皆不得有。何处得种子。于后时生正思惟相应心。与正思惟相应者是世间心。与正见相应者是出世间心。无有共生共灭义故不。为彼所熏。既不被熏则为种子不成。是故出世间净。离一切种子果报识亦不成。彼中摄持闻熏习种不成故。

释曰。如出世净不成今当显示。于他音声及正思惟者。谓正与声相应思惟。此意识为余识别攀缘所间者。谓与正见相应出世心隔绝故。若正思惟相应心生者。谓于后时正思惟。彼久灭过去者。谓前意识已谢灭经无量时闻所熏及熏习皆不得有。云何得以此为因生后正思惟相应意识彼中者。谓世间意识中。闻熏习者由闻他音声熏习意识中。若作是念彼摄持种子不成故。谓摄持出世净种子不成故。若有种子生义可成。

论曰。复次此一切种子果报识既为染法因。云何复成彼对治出世心种子。又此出世心昔未曾有故无熏习。既无熏习从何种子而生。汝今应答。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为种子得生。

释曰。此果报识既为障碍因体。即不成彼对治因体。又此出世心初未曾有者。谓昔来未生故。无熏习者由昔来未生彼出世心熏习。决定未有故。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为种子得生者。为别异声闻故言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由善清净法界灭智障烦恼障故。名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者即是所说法。谓修多罗等。于此法界所流津液修多罗。听闻故名法界所流津液闻。即此闻熏习故名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又复闻即是熏习故。名闻熏习。彼闻熏习住阿梨耶识中为因。生起出世心。

论曰。此闻熏习为是阿梨耶识自性。为非若是阿梨耶识自性。云何得成对治种子。若非彼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依止云何可见。乃至佛菩提位所有闻熏随在何身中。与果报识同相而生。犹如水乳然非阿梨耶识。以成彼对治种子故。

释曰。所有闻熏习。为是阿梨耶识自性为非。设尔何失。若是阿梨耶识自性。云何阿梨耶识还自成对治种子。若非彼识自性此闻熏习应别有依止。乃至佛菩提位。所有闻熏习者。即是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熏习力故。随在何身中者。随于何身中同体而生。然非彼自性。犹如水乳虽复一体而生。然此闻熏习非阿梨耶识。以对治阿梨耶识故。

论曰。于中依下熏习成中熏习。依中熏习成上熏习。由闻思修数习故。

释曰。于中下中上者。应知闻慧思慧修慧。一一各有三等。复有别义闻慧为下思慧为中修慧为上。闻思修数习者。于闻等中增上修行。以下品为因得中品。中品为因得上品故。

论曰。彼闻熏习种子。随下中上应知皆是法身种子。是阿梨耶识对治故。非阿梨耶识所摄故。出世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故。虽是世间为出世心种子。体出世心未生时。为现起烦恼对治故。恶趣对治故。一切恶业朽坏对治故。能随顺得亲近诸佛菩萨故。虽是世间初修行菩萨所得。应知皆法身摄。声闻缘觉所得解脱身摄。

释曰。现起烦恼对治者。谓欲等出生为除灭因故。由除灭烦恼故。对治恶趣应受后报恶道业。为彼朽坏因。举要言之。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恶业对治故。于未来世自身得亲近善友因故。初修行者。谓凡夫法身摄者为法身种子体故。解脱身摄者。谓为诸声闻解脱因体故。何以故。由声闻唯得解脱身。不得法身故。

论曰。此非阿梨耶识。法身解脱身所摄。随下中上次第增。如是果报识渐减依止。即转依止。一切转已此一切种子果报识悉无。种子即一切皆灭。复次非阿梨耶识与阿梨耶识同处而生。犹如水乳。云何一切皆灭。如鹅饮水中乳。又如世间离欲不静地熏习灭。静地熏习增依止即转。

释曰。如阿梨耶识。与非阿梨耶识同处而生。然阿梨耶识尽。非阿梨耶识。在如鹅饮水中乳。乳尽水在。以此显示。应知。又如世间离欲。于一阿梨耶识中。不静地烦恼熏习灭。静地善法熏习充满依止得转。出世熏习亦尔故应知。

顺道理章第十六

论曰。如入灭尽定说识不离身。此成立果报识不离身。以灭尽定不为对治此识故生。亦非出定时此识复生。此果报识断已非结余生不得更生。

释曰。灭尽定说识不离身者。此为成就有阿梨耶识。由世尊说识不离身者。若离果报识余识不成。何以故。以灭尽定对治生起识故生。见此定寂静故。若复执言出定时识更生。由此意故名为识。不离身者。此义不成。何以故。以出定时识不更生。此果报识相续断已。若离托生时不得更生。

论曰。若人执以意识故。说灭尽定有心者。彼人所执心不成。定义不成故。攀缘相不可得故。善根相应过故。不善无记不相应故。想受共行过故。则有触故。三摩提中此有力故。唯灭想是过故。思惟即与信等善根俱起过故。能依离所依不可得故。有譬喻故非一切行者亦不有故。

释曰。若人执以意识故说灭尽定中有心。彼人所执不成心。以定义不成故。若欲令离如先所说自相阿梨耶识。于生起识中随一识灭尽定中有此心者。此义不成。何以故。定义不成故。未曾见心离于心法。如余心法未曾离心。若想受不灭不得灭名。则此定不复成定。若存有阿梨耶识则无此过。为寂静住故。对治彼怨。其余心及心法故灭定生。阿梨耶识不分明故。不对治此识故生。是故此定不得有余心。何以故。攀缘相不可得故。心及心法若相续不断。必有所缘相。灭定若有心亦应不离所缘相。此二俱不可得故。此定无有余心。若立有阿梨耶识则无此过。此识以摄持身得名故。复次若灭定中有余识生者。余识必有善等分。谓善不善无记。此心不得为善。若善应与善根相应此即相违故。亦非识自性是善以离善根相应。无得善义。故若定心是善。则不许义至与无贪等善根相应。此不可许即与一切处余善心不异故。亦不得为不善及无记。与不善无记不相应故。离欲界欲时。一切不善根已灭不成不善。亦非无记以此定是善故。又不可以此心为善。与想受共行过故。若离善根不得为善。但善必与善根相应。如与善根相应。必与想受相应无有别因故。所治现行复有能治此义不成。如欲等现行不得有不净观。复次定中若离阿梨耶识有余心者。则有触生过。今当以住余定为例。但有其余善根。相应定心生时必与触俱。谓因定生猗为相。若乐受触若不苦不乐受触。以此触为缘故。则有乐受及不苦不乐受生。何以故。此触于定中有力故以见此触于余定中生二受有力故于灭定中亦应尔。无别障碍因故。若尔触缘受则至此义不成。何以故。唯灭想是过患故。若言有触缘受。修行此定唯为灭想此不可许。以说受想俱灭故。又复不应有触。于余识中若有触。则有相应共有思惟。信等善根共生过故。经说若有识与触相应生。则有思惟俱生是故于定中思惟现行义得成。若有思惟现行则是起作善心。此必应与信等善根俱生。此义不可许。若欲离如前所说过失。及离阿含相违过失。故言拔去心法。无有心法。唯有心在为是。此亦不成。何以故。从所依中拔除能依不可得故。心是所依心法是能依。此能依所依心及心法。无始生死已来更互相依未曾相离。由此相引故。必应与无贪等善根相应。若汝言定及定方便。并与彼相违故。无贪等不生唯善生者。余处未曾见此道理。何以故。若法相应生。必有津液果相应生。是故彼义不成。复次更有不成。如世尊说。身行灭乃至言意行灭。于中身行者。谓出入息。语言行者谓觉观。意行者谓思惟及想等。如觉观灭则语不得生。如是意行灭则意不得生。若汝言如身行灭住于定中。身得不灭。如是意行虽灭。意犹得在。此义不然。何以故。有因缘故。更有别身行。为身得住因。如世尊说。由饮食命根及识等故。虽无出入息身亦得住。意则不尔。更无余意行所持故。于彼定中不得以意识为心住。如世尊说。识不离身此说果报识。何以故。由有种子故。后出定时生起识从此而生。此能依所依一切时如是而生。虽加功用不能令其相离。何以故。有譬喻故。此于世间中从生至终。更互不相离。一切时共生。无有能拔其能依。令离所依。譬如四大及四大所造。心法亦尔。无有道理令其相离留心独在。若言从所依。拔除能依不可得。但以想受是过患故。唯此二法不现行非余。此亦不成。何以故。非一切处行者。此中不有故。经说灭尽定中识不离身者。即是成就阿梨耶识是有。以世尊说识不离身故。若离果报识余识不成何以故。由灭尽定对治生起识生以是寂静故。若有执从定起已。识还从身生故。言不离者此亦不成。以出定时识无更生义。以彼报识若相续断已。离结后生无更生义。若复执离阿梨耶识以意识故。言灭尽定中有心者。彼心不得为善不善无记。并不成故。由此定善故不可为不善。亦不得为威仪工巧变化等无记。若言是果报无记即是阿梨耶识。以无第五无记故。若言此心是善。即应与无贪等善根相应。又此心在时染污意已灭。但住善中。此善心即有所依止。及有所缘三事和合。云何不生触。既生触云何不生受等。若尔则灭尽定义不成。于中心及心法不灭故。若汝执言善心势力引此定生。由方便善心势力故。此定虽善然不与无贪等善根相应。若和合有能得名和合。是故此定虽善于三和合无有能故。此不尔如津液果生故。以彼方便心是善。是故此定即与善根相应故。

论曰。若复执色心次第生。为诸法种子。此破如前复有不成。于无色界及无想天退堕。从灭尽定起此义不成。阿罗汉最后心亦不得成。唯除次第缘义得成。如是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染污清净皆不得成。是故如前所说相阿梨耶识成就是有。

释曰。若执色心相续生诸法。前刹那色为后刹那色因得为种子。初刹那识生后刹那识亦尔。若从无色界退彼色久已断绝。云何得种子复生于色。若从无想天退。及从灭定起。此心久灭云何得为后心生因。若如是阿罗汉无有得无余涅槃。以色心因不尽故。此前刹那色于后刹那色。前刹那识于后刹那识。应知但得为次第缘。不得为因缘。是故成就阿梨耶识为有。若住生起识中转依义不得成。此义今以三偈显之。

论曰。此中有偈。

菩萨善心中则离于五识

无复有余识转依何心作

对治为转依未灭故不成

果因无差别于灭则有过

\

无种子无体许此为转依

彼无二无故转依则不成

释曰。菩萨善心中者谓善意识中。即是出世对治相应故。则离于五识者。谓离眼识等五识。无余识者。谓离染污意识及有流善识。为离有流善识故。说善心已复说无余识。转依何心作者。谓于阿梨耶识中一切染污种子无复种子。如此作故。若言对治生为转依者对治为转依。非灭不成故。烦恼灭故名为转依。非对治即是灭。何以故。对治但是灭因故。若尔则是果因无差别。彼灭即有过故。果者谓灭名为涅槃。因者谓对治名为道。彼对治与灭则成一体。又对治生时即是涅槃故。若汝以无种子无体许此为转依者。于生起识无种子及无体。如此为转依。彼无二无故。转依则不成故。于住出世定时。诸生起识并不有故。尔时无种子无及无体无。是故转依义不成。若有阿梨耶识诸生起识虽不在。彼种子在阿梨耶识中住则能作无种子及无体。由转依不成故。应知有阿梨耶识。

差别章第十七

论曰。复次此阿梨耶识差别云何。略说或三种或四种。应知于中三种者。由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分熏习差别。四种者一引生差别。二果报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于中引生差别者。谓新生熏习。若无此行缘识。取缘有不得成。果报差别者。以行有为缘于诸趣成熟。若无此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不得成。缘相差别者。此即是意所取我相。若无此则我取意念。所缘不得成。

释曰。如此成就阿梨耶识已。今当显示此识品类差别。于此三种熏习差别中。名言熏习分者。所谓如眼名熏习在果报识中。为彼眼生因。后果报眼根生时。由此眼名言。说为因故生。耳等诸根一切名言差别亦如是。我见熏习差别者。由染污意中身见力故。取阿梨耶识为我。熏习生已则有此我彼他差别。有分熏习差别者。由善不善不动行力故。于诸趣中受生如此差别。此义如后应知相初广说。引生差别者。谓摄聚种类差别所有。新生熏习者。谓初起熏习时。若无此阿梨耶识引生差别则诸行生灭所熏习识。由取所摄持故生有现起。此有不成。能有后生故名此为有。此有即是善不善取之数习。果报有差别者由摄聚行有为缘。于诸趣中成熟。若无此阿梨耶引摄分。则无有因。于后有中诸法眼等色根生起不成。此即是报果故。缘相差别者即此阿梨耶识分与彼依止染污意我见为我取缘相。若无此缘相阿梨耶识与染污意意俱身见为因此我执所缘境不成。此即是津液果。

论曰。于中相貌差别者。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共相者是器世界种子故。不共相者是各别内入种子故。此共相是无受生种子。若对治起时不共相障碍灭故。共相者他分别所持。观行者于中见清净。如于一切物中种种乐欲种种见成故。此中有偈。

难灭及难知所谓共相结

观行者心异于外大相中

清净者不灭于中见清净

诸佛见清净成严净佛刹

复有别偈。

随种种欲乐种种见得成

观人于一物随种种欲乐

种种见得成所取唯有识

此不共相。是有受生种子。此等若不有器世界及众生世界转生。差别不成。

释曰。相貌差别者有多种。于中谓共相不共相。有受生种子相无受生种子相。此阿梨耶识为一切众生所共器世界因体。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阿梨耶识者。即是各各自身色等诸入因体。即是有受生种子。若离如是相类阿梨耶识。则一切众生所共受用因。器世界则不成。如是若离第二阿梨耶识众生世界不成。即如枯木无所觉知。

论曰。复有粗恶相轻安相。粗恶相者是烦恼小烦恼种子。轻安相者是有流善法种子故。若无此于果报身中。有堪能无堪能差别不成故。

释曰。粗恶相者谓身无堪能故。轻安相者谓身有堪能故。

论曰。复有受用相不受用相。受用相者。谓果报已熟善不善种子故。不受用相者。谓言说熏习种子。无始时戏论生起种子故。若无此数数所作善恶业。得果受用此义不成。此新言说熏习出生亦不成。

释曰。受用相者若离此阿梨耶识。数数所作善恶业得果而尽不得成。无受用相。谓言说熏习种子者。如言说熏习差别中说。无始时戏论生起。种子故者。谓无始已来俗数流布因故。若无此不受用相。阿梨耶识则无本新言说熏习。生起不成。何以故。于世间中。无有现在言说离本得成。若本不有今亦不有故。

论曰。复有相似相。谓似幻焰梦翳等故。若无此相似相阿梨耶识。由虚妄分别种子故成颠倒相。此义不成。

释曰。相似相者如幻事为因故。即得妄见象等相。如是如是由阿梨耶识相似相。虚妄分别种子故。有颠倒相。若无此彼颠倒相不成。

论曰。复有具相不具相。具缚者是具相世间。离欲者损减相。有学声闻及诸菩萨一分拔离相。阿罗汉辟支佛如来烦恼障具拔离相。烦恼障智障具拔相者。如其所应。若无此次第灭烦恼义不成。何因缘故善恶法果报唯是无障无记。此果报是无障无记故。与善恶不相违。善恶更互相违。若果报是善恶。无有道理得灭烦恼。是故果报识唯是无障无记。

释曰。无障无记者。于中无障者谓无染。由无染无记故名为无障无记。非如色界生以烦恼不善为无记。此果报若是善不善。则烦恼灭不得成。何以故。若是善更生善。若是不善更生不善。则生死无有尽义。生死者即是烦恼及有流善等。释应知依止竟。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四

应知胜相胜语第二(此品有三章)

差别章第一

论曰。已说应知依止。应知相云何可见。此略说有三种。谓依他相分别相成就相。此中何者是依他相。阿梨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何者是诸识谓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恶两道生死识。此中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等从言说熏习种子生。自他差别识从我见熏习种子生。善恶两道生死识从有分熏习种子生。此等诸识摄一切界趣。及烦恼等依他相虚妄分别故。得显现。此等诸识虚妄分别所摄。唯是识量。无所有不实义显现依止。此是依他相。

释曰。今释应知相中。依他相略说者。谓总要而说故。虚妄分别所摄者虚妄分别体性故。此中身识者谓眼等五界。身者识者谓染污意。受者识者谓意界。应受识者谓色等六外界。正受识者谓六识界。世识者谓生死相续不断。数识者谓算计。处识者谓器世界言说。识者谓见闻觉知四种言说。此等九识皆是应知依止。见闻等名言熏习差别为因。自他差别识者谓依止身差别。以我见熏习为因。善恶两道生死识者谓生死趣无量种。从有分熏习种子生。此等诸识者次前所说诸识。摄一切界趣烦恼者谓三界五趣及烦恼等。摄者彼识体性故。依他相者依他为体故。此中虚妄分别所摄者。是彼体性故。无所有不实义。显现依止者。是无所有不实义显现因故。此中无所有者无实体故。如我尘无有实义。于无所有中执取譬如我。即是无所有而有我相显现。此所依止名显现依止。依止者因义故即是依他相。

论曰。此中何者是分别相。于唯是识量无有义中。有义显现故。

释曰。分别相中言无有义者。譬如实无有我。此唯有识量者。于无有义中而显现故。譬如我唯相似显现故。为义显现者为所取相显现。譬如无我而我相显现故。

论曰。此中何者是成就相。即此依他相中。彼义相毕竟无所有故。

释曰。成就相者此无所有不实义。显现因中彼不实义显现无所有故。如我相似相实无所有。然无我是有。

论曰。此中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知是眼等六内界。应受识者应知是色等六外界。正受识者应知是眼等六识界。其余识即是此等诸识差别。应知如是等识唯是识量以无义故。此中以何为譬。以梦等譬喻显示应知。譬如梦中离义独唯有识。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等义相似相显现。此中实无有义。以如此譬应知一切处唯有识。以此为首。复有幻鹿渴翳等譬喻。应知犹如梦等觉时一切处唯有识。如梦唯是识者觉时何故不如是转。实智觉者亦如是转。如正梦时此觉不生。若梦觉已此智即生。如是未得真实智觉此智不生。若得真实智觉此智即生。若未有真实智觉云何于唯识得起比知。由阿含及道理。阿含者如十地经中世尊说。三界唯心故。又解节经中世尊说。时弥勒菩萨问世尊言。所有三昧境像云何与定心为可说异为不可说异。世尊言弥勒不异。何以故。定心所缘唯识所显。我说为识。世尊。若三昧境像不异定心。云何彼心还取彼心。弥勒。无有一法能取余法。然彼心即如是生亦如是显现。譬如因面见影言我见影。谓所见影异于自面。彼心亦尔如是生起。即于彼心。谓有别物可见。由此阿含及道理故得显现。

释曰。此唯有识者。如十地经及解节经所说故。此攀缘唯识所显故。我说唯识者此所攀缘唯识所显。此有何义为显唯识离义故。由是识所摄故。佛言我说为识显彼三昧境界是识故。然如是生起者为彼相类而生故。于中取为别义者。于中谓于三昧境界中。取为别义者于彼识影谓有别物。为所取体故。

论曰。如是于静心中。若见青等尔焰影像。即见自心无别青等义。由此道理菩萨于一切识中。应须比知唯是识量。又此青等非忆持识。以所见境界现前住故。于闻思中所有忆持识。攀缘过去但是彼影故成唯识。以此比量虽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中则得比知。

释曰。此三昧境界。青等影像亦非忆持识何以故。以非如昔所见。即于彼方处如是念知故。以现前故。彼所有忆持识暗昧。此现前住者所见明净。若言于闻思中数习故。彼虽过去后思念时如昔而生。此亦如是者。彼闻思已过去。今则无有。于无有中若更生。此即是识似彼而生。非过去已灭闻思。是故此义于成唯识尘无所有即得成就。

论曰。如前所说种种识。譬如梦等者此中眼识等识体唯识得成。眼根等识体是色。唯识道理复云何可见此等由阿含及道理已如前说。此等若是识体何故似色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转也。颠倒等烦恼住持故。若异此于无义中义颠倒则不成。若无此烦恼障智障等染则不成。此若无此清净亦不成。是故眼等如是生起得成。此中有偈。

乱因及乱体所谓色识体

及非色识体前无后亦无

释曰。眼识等识体非色故唯识得成。眼根等识体是色云何成唯识也。此等如前阿含及道理中已具显示。一类坚住相续转者。一类者相似故。坚住者多时住故。由烦恼障智障颠倒烦恼为因故。住持者即是因也。若离如是等生起。则无非义为义颠倒心。若无此烦恼障染智障染则不有。此义以偈显示。乱因及乱体者。谓色识体及非色识体。如其次第此中色识体为乱因。非色识为乱体。此因体色识若不有。彼果体非色识亦无。

论曰。何故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于一切有身分共有和合生。显生分受用满足故。何故世识等诸识。如前所说种种识生。无始时生死流转不断故。无量众生界故。无量世界故。无量所作事更互言说故。无量摄取受用差别故。无量爱非爱业受用果报差别故。受无量生老死差别故。云何成立此等诸识令成唯识。略说有三相。唯量义无所有故。唯二谓有相及见识故。唯种种谓种种相生起故。此等诸识无有义故故名唯量。有相及见眼等诸识。以色等为相。以彼等识为见。乃至身识为见故。意识者以眼等一切识体乃至法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意识能分别故。又似一切识生起故。此中有偈。

唯量二种种观行人能入

得入唯心时此心亦灭离

释曰。云何名具足身分受用。此身识身者识受者识等五识。应知一切有身者。一时有故。共有者一时生故。所显者因体故成立三种唯识义。如前长行及此偈显示。于长行中言唯量者。唯是识量故。一切所有诸识皆唯识量。何以故。由所识义无所有故。唯二者成立有相及见故。即此一识一分成相。第二分成见。此是眼等识二分故。成立种种者还即此一识。随所起一分种种相生。第二分为能取故。若意识所取。彼一切眼等识乃至法识为相。即此意识为见故。种种者唯意识为彼事。以不定故。其余诸识有定境界。又不分别故。是故若能分别则名为见。以如是道理得成唯识。偈言。入唯量者无有义故。入唯二者有相及见识故。入种种者由识种种相貌生故。观行人能入者。谓修行人相应故。何故得入唯心时。此心亦灭离也。由正入唯心时则义无所有。识亦不有。若无所取义。云何得有能取心也。唯二及种种者。但是说入唯量因缘。余义如前所说。

论曰。一种诸师说。即此意识彼彼依止生。得彼彼名。如意思得身口业名。此意识于一切依止处。生种种相貌。似二而生唯似义故。似分别故。一切处亦似触而生。色界中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身故。

释曰。有诸菩萨。欲令唯有一意识次第生起。今当显示。譬如意思得身口业名者。如意思于身门中生名身业。于口门中生名口业。意业亦尔。如是一意识若依止眼生则得眼识名。如是乃至依止身生得身识名。此中离意识外更无余识。唯除阿梨耶识。若汝言眼等根无分别。若意识依止彼生亦应无分别。如染污意依止染污故。生起亦染污。此亦应尔者。如论说于一切依止处。生种种相貌似二而生。唯似义故似分别故。是故无妨。于中一切依止处者。谓依止眼等处故。种种相貌似二而生者唯似义故似分别故。由此二句故可得了知。此二句所说即是一识一分似唯义而生。第二分于彼似义中。似分别而生。是故前说无过。又一切处亦似触而生。谓于有色处心在定中。五识不行于色身中有内受生。如余色根依止于身者。如眼等根依止于身。此诸根由依止身故即于自身能作损益。意识亦尔。依止身故令身损益。应知复有别义如身根依止于身。若有外缘来触。即于身根中似触而生。此似触生时即于自依止身中。为损为益。意识亦尔。依止身故似触生时。亦即于身为损为益。

论曰。此中有偈。

远去及独行无身住空窟

能伏难伏心我说为梵行

释曰。彼诸菩萨成就所说。故引诸阿含偈。言远去者攀缘一切境界故。独行者更无第二故。无身者离色身故。住空窟者隐在色身空窟中故。能伏者自在作用故。难调伏者鄙恶故。

论曰。又如经说。此五根等所行境界。皆意能受用。彼等亦依止于意。

释曰。复有阿含说。此等五根所行境界意能受用者。若根所行处名为境界。此意能分别一切法故。一一境界各各受用故名能受用。彼等亦依止于意者。为彼等诸根生时此为因体故。何以故。若意有别缘则眼等不生。

论曰。又如经说十二入中。说六识身为意入。

释曰。复有阿含说六识身说名为意。无别余识名故。佛说六识身名为意入。是故得知唯独有意。

论曰。若有安立阿梨耶识识体为义。识体处彼中。成立所余一切识体为相。识体意识识体及所依止成立为见。应知彼等为相貌识体为彼见生因。似义显现。为彼见生依止事。

释曰。亦成立阿梨耶识。为相见二识。意识及依止是阿梨耶识见分。眼等识体及一切法是相分。此等即是阿梨耶识体故。彼等为相貌识体者。谓眼等为识生因体。成彼所攀缘故。为彼见生因者于彼中起见名彼见。为彼所见义显现故。能为意识见相续住不断因故。名为能作见生依止事。

论曰。如是等识体已成立为唯识。诸义既现前可见。云何得知非有。如世尊说菩萨具足四法。得随顺入一切识体无义。一知相违识相。如饿鬼畜生人天同于一切。识体见有差别。二知无境界。识生如攀缘过去未来及梦影等。三知离功用。应得无颠倒。如于实有义中攀缘义。识则应不成颠倒。由不藉功用。得真实智。四知随顺三慧故。如诸菩萨及得定者。得心自在故随其乐欲。彼义显现。如有得奢摩他观行者。修法观时唯以意念义即显现。又得无分别智者。住无分别时。一切义不显现。诸义由随顺三慧。及前因缘故。义无所有即得成就。此义中应说六偈。后于增上慧学胜相中说。谓饿鬼畜生人等。

释曰。一知相违识相者。诸相违者识所缘义名为相于中知故。知无境界识生者。谓见无所攀缘而识得生。如过去等。知离功用应得无倒者。若如所显现义。即如是有者。则不须起对治无倒得成。如此解知故。随顺三智者。此智知诸义。皆随顺三智故。及得定者。谓声闻辟支佛等。得心自在者。谓已得随心所作故。随心乐欲彼义显现者。若欲令地界成水如念即成。火等亦如是故。得奢摩他者。谓已得三摩提故。修行法观者。于诸修多罗等中。观察修行故。唯以意念义则显现者。于一义中随种种作意则种种相显现故。已得无分别智者。若如所显现义是有则不得有无分别智。此智实有故。应知彼义决定非有。

分别章第二之一

论曰。若唯有识义显现。所依止名依他性者。云何依他何因缘说名依他。从自熏习种子生。是故依他依他为缘生已无功能。过一刹那自住故说名依他。

释曰。若唯有识义显现所依止者。谓离义唯有识体为义。显现因即此识体是依他。若自所摄云何依他何因缘名依他。为自因所生生已无力住故。即此自摄说名为他故名依他。

论曰。若分别性依止于他。实无所有而义显现者。云何成分别。何故说分别。无量相貌意识分别颠倒生因故成分别。无有自相唯见分别故名分别。

释曰。依止于他者。谓依止依他性唯识故。无所有者无自体故。为义显现者有义可见故。何因缘说名分别者。如后次第说。于中无量相者。谓一切境界相故。意识分别者即意识是分别故。颠倒生因者意识妄倒生时攀缘因故。无有自相者无体故。唯见分别者唯见乱识故。

论曰。若成就性分别性。毕竟无所有为相。云何成成就。何因缘说名成就。体无变异故得成就。清净境界故。一切善法中最胜等故。由是最胜义故说名成就。

释曰。彼毕竟无所有为相者。以分别性无所有为性故。云何及何因缘等者。如前依他性说。体不变异者不虚诳故。如诚实臣。由是清净境界故一切善法中最胜。即此清净境界体最胜故名成就。如已成就衣。

论曰。复次有能分别。有所分别。有分别性。于中何者能分别。何者所分别。何者分别性。意识为能分别。以是分别者。故此意识自名言熏习种子故。一切识体名言熏习种子故。是故有无量种分别生。一切处分别故。以是能分别故说名能分别。复次依他性是所分别。复次由此因缘故令依他性成所分别。此是分别性由此因缘故。令依他性似义显现者如义故。复次云何分别能分别。何所攀缘取何相貌。云何执着云何起言。云何流布云何增益。攀缘于名故取依他性为相故。执着于见故。因觉观起言故。见等四种流布为流布故。实无义中有义增益。如此分别。

释曰。云何分别作分别者。意识名分别。依他性是所分别。由此因缘令成分别。为显示此故。论云攀缘于名如是等取。依他性为相者。即是取依他性中眼等名字为相故。何以故。取彼相已。而起分别故。见为执著者。谓于彼所取相。决定如是故。觉观起言者。如所执着以觉观为因出言语故。见等四种言说所言说者如所言说。见闻觉知等四种流布。共相流布实无有义。以为有义是增益者。如所流布实无有义。取为有义故。

论曰。复次云何此等三性。为有异体为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此依他性别道理故成依他。别道理故。即此成分别。别道理故即此成成就。何等别道理。此成依他。依他熏习种子生故成依他。何别道理即此成分别。与分别为因缘相故。即此是分别故。何别道理即此成成就。如所分别毕竟不如是有故。何别道理于一识体为一切种种识体相貌也。阿梨耶识识体为彼余生起识。种种相貌。应知为彼缘相生起故。

释曰。与分别为因缘相者。意识名能分别。为此能分别所取境界体而生故。即此是分别故者。即此意识分别彼相取为所分别境界体。以此义故依他性成分别性。如分别意识正分别。所分别时此分别毕竟无所有。由此义故依他性成成就性。

论曰。依他性几种。略说有二种依他熏习种子故。依他染净性不成就故。由此二种依他故。名依他分别性亦二种。自性分别故。差别分别故。是名分别。成就性亦二种。本性成就故清净成就故。是名成就性。

释曰。染净体不成就故名依他者。由此依他性为分别分成染。为无分别分成净。于此二分中一分不成就故。自性分别者如眼等有眼自性作此分别故。差别分别者如彼眼等自性有无常等差别。作此分别故。自性成就者。谓有垢真如。清净成就者。谓无垢真如。

论曰。复有四种分别。谓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有觉分别。无觉分别。有觉者。谓善知言说众生。无觉者。谓不善知言说众生。

释曰。善知言说者。谓有言说智。不善知言说者。如牛羊等虽有分别。然于名字无能故。

论曰。复更有五种分别。一依名分别义自性。如此名有此义。二依义分别名自性。如此义有此名。三依名分别名自性。如不识义之名于中分别故。四依义分别义自性。如不识名之义于中分别故。五依名义分别名义。如此义如是体如是名。复次总摄一切分别有十种。一根本分别。所谓阿梨耶识。二所缘相分别。如色等识体。三似相分别。所谓共依止眼识等识体。四相变异分别。谓老等乐受等贪等。抂横及时节变异等。地狱趣等欲界等此诸变异。五似相变异分别。谓即前所说变异此中变异。六他授分别。谓闻非正法因缘。闻正法因缘分别。七不正分别。谓佛法外人闻非正法因缘。八正分别。谓佛法内人。闻正法因缘。九执着分别。谓不正思惟因缘身见为根本。与六十二见处相应分别。十散乱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释曰。总摄一切分别有十种分别。为说此故于中根本分别者。为诸分别根本自体。亦分别即是阿梨耶识故。相分别者以相貌为相。分别即是色等识体故。似相分别者。于彼相种类中。若分别生于所分别中能分别故得此名。即是眼识等识体。及依止故。相变异分别者。谓彼缘相若变异。即此相变异体名为分别。老等者谓身衰朽四大变异。于中分别故名相变异分别。等者摄病及死等。乐受等。谓身有变异为相亦尔。等者摄苦及不苦不乐等。贪等亦如是。等者摄嗔痴等。枉横及时节变异等者。谓于如是身变异相中。若攀缘生分别故。抂横者。谓杀缚等。时变者。谓寒热等时节改变为相故。地狱等者等言谓摄畜生饿鬼等故。欲界等者等言即是摄色无色界等故。似相变异分别者似彼缘相眼识等所有变异。于此似相变异体起分别。即是如前所说老等中变异。何以故。以住彼老等时。眼识等亦变异生故。他授分别者。于他所说有二种。谓闻非正法因缘。闻正法因缘。此二种分别诸法由闻法生善不善。亦如是解释。不正分别者即是闻非正法为因。此法外者。谓诸出家外道。正分别者即是闻正法为因。此法内者。谓佛法内人。执着分别者不正思惟为因故。我见为依止六十二见等如修多罗说。与此见处相应分别故。散动分别者。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论曰。一无有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执散动六异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中说无分别智。此等障碍及对治。般若波罗蜜义中具足应知。经云菩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此菩萨即于菩萨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修行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何以故。色自性空非空故空。若色空即非色亦非异空故有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弗。唯有名所谓色自性。不生不灭无染无净假立客名分别诸法。以此客名更相流布随所流布随起执着。菩萨于此名字一切不见。以不见故则无执着。如色乃至识亦尔。应知以此般若波罗蜜文句故。得通达此等十种分别义。

释曰。于中无有相散动者。即缘此无有为相名为散动。为对治此散动故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实有菩萨。言实有者显示菩萨实有空体。即空是体故名空体。有相散动者缘有为相名为散动。为对治此散动故彼经中说不见有菩萨。谓不见以分别依他为体由此意故。增益散动者为对治此故。彼经中说色自性空。为显分别性色空故。损减散动者为对治此故彼经中说不空。谓色法如不空故。一执散动者为对治此故经言此色空非色。何以故。若依他性与成就性是一者依他性亦应如成就性。为清净境界。异执散动者为对治此故。经言非色异空。何以故。若此二有异即法与法性亦应有异。此异不成如无常法与无常不可有异。约分别性故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分别性色无所有即是空。此空即是色无所有。非如依他与成就性。自性散动者为对治此故。经言舍利弗。惟有名所谓色。以色自性即是无所有故。差别散动者为对治此故。经言自性不生不灭无染无净。于中若生即有染。若灭即有净。由不生不灭故即无染无净。此等诸句其义如是。如名取义散动者。谓随名取义。即是散动为对治此故。经言假立种种名字。分别诸法种种者。谓随义取名即是散动。为对治此故。经言假立客名更相流布。谓非义自性有如是名。为对治此十种散动故。说般若波罗蜜经。由此说为因故无分别智生。

论曰。若由别道理。依他性得成三性。此三性云何得不成一也。由别道理故成依他性。不由此成分别及成就。由别道理故成分别。不由此成依他及成就。由别道理故成成就。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别。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五

分别章第二之二

论曰。复次云何得知依他性为分别性。相显现而住。然非分别性体也。于名前无智即体相违故。多名有多体此相违故。名不定杂体相违故。此中有偈。

于名前无智多名及不定

同及多杂体成就此相违

法无而可见无染而有净

应知如幻事亦复似虚空

释曰。如依他性中虽分别一分可见。然不成彼性显示此故于名前无智。同体相违故者。若分别与依他是一体。则离名于义中智生。如瓶离瓶名。于瓶义中瓶智不生。若瓶名与瓶义是一相者。则应智自生。以不一相故。若言名义同体。即是相违。此中成立名是依他。义是分别。何以故。此依他由名力故成所分别又一义有多名。若名义是一相如名有众多。义亦应众多。若尔此义则应有多体。此一义有多体。即是相违。是故两性一体即是第二相违。又名不定如瞿名能目九义。若执名义是一。即诸义同体。此执是第三相违。以无量别相义皆成牛等一体故。偈中亦说此义。于偈中言成就者。明依他与分别不同体义。成就法无而可见等。此一偈为教诸弟子。幻等譬喻故。弟子有二种相违疑。难法无而可见。无染而有净。于此有疑于中如幻事者。如幻象实不有而可见。义亦如是。虽不有而亦可见。又如虚空云等。不能染污本性清净。然云等除时名为清净。诸法亦尔无有染污本性清净。然除客尘障垢时。名为清净应知。

论曰。复次如所显现既不有。此依他性一切种悉无。何故不成。若无依他成就性亦无。一切无所有此义不成。若依他性及成就性俱无则无染污及清净过。现见染污及清净。是故非一切无。此中有偈。

若无依他性成就性亦无

则亦恒不有染污及清净

释曰。依他性如所显现不如是有。今为显一切种悉无不成故。说此依他若不有成就亦不有。何以故。由有染故则有净。是故若二种俱无即一切悉无。此义不成今当显示谤无染净。此是过失。何以故。现见有染有净故。此依他成就二法现见是有。若执言无则是实有染净而谤言无。

论曰。于佛世尊大乘方广经中。彼经中说云何应知分别性。若说无所有门应知。云何应知依他性。若说幻焰梦像影响水月化等譬喻应知。云何应知成就性。若说四种清净法应知。四种清净法者。一本性清净。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第一义法界等。二离垢清净。谓即是离一切障垢。三至得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等。四道生境界清净。谓所说大乘正法此是清净因故。非分别性。最清净法界所流津液故非依他性。此等四法中摄得一切净法。此中有偈。

幻等说于生说无显分别

四种清净法此说成就性

清净有本性无垢道攀缘

一切清净法此四种所摄

释曰。本性清净者是自体清净。此自体即是真如。一切众生皆有。以平等相故。由有此故说一切法为如来藏。离垢清净者。即此真如离烦恼障智障垢已。由此真如清净故得名为佛。至得道清净者。得彼之道亦是清净。即是菩提分。念处等波罗蜜故。道生境界清净者。是诸菩提分法胜得生缘。此生缘亦是清净故说道生境界清净。即是修多罗等十二部言教。此言教若是分别即成染污因。若是依他即成虚妄。最清净法界所流津液故非虚妄。由离此二性故得为成就。又此四种相于大乘中随说一种应知。即是说成就性。于中初二不变异成就故名成就。后二以不颠倒故名成就。于后偈中具明此义。幻等说于生者依他性说名为生。随于何处说一切法如幻。乃至如化等应知。此说依他性。说无显分别者若说无有色无所有乃至一切法无所有。应知此说分别性。

论曰。复次何因缘故。如经所说。依他性譬幻事等。为除他人于依他性中虚妄疑故。又云何他人于依他性虚妄中生疑。他人作如是念。云何实无有义而成境界。为除此疑故说幻事譬。若实无有义。心及心法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说焰譬。若实无有义。云何爱非爱受用得成。为除此疑故说梦譬。若实无有义善不善业爱非爱果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说镜像譬。若实无有义种种识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说光影譬。若实无有义种种流布言说。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说向譬。若实无有义。取实三摩提中境界云何得成。为除此疑故说水月譬。若实无有义得自在菩萨以不颠倒心。为作众生利益事故生云何得成为除此疑故说变化譬。

释曰。为显示依他性故。说幻等譬。于中虚妄疑者。于虚妄体中生疑故。于依他性中以幻等譬喻。显示如幻像实无有义而成境界。诸法亦尔。为除彼疑故作幻譬。若无义则无所攀缘。心及心法云何得生。为对治他人此疑故说焰譬。于中焰譬心及心法。水喻于义如焰动故。水义识生实无有水。如是心及心法亦尔。由动故实无有义而生于识。诸小凡夫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爱非爱受用得成。为除此疑故以梦譬。依他性如梦中。实无有义而爱非爱受用得成。此中亦尔受用得成。又复有疑若善不善业无义。云何爱不爱果义得成。为除此疑故以镜像譬喻。依他性如镜像。实无有义即于自面有像智生。实无有像义可得。此亦如是爱非爱果义实无所有。然亦可见应知。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得有种种识生。为对治此故以光影譬。依他性如人弄影。随种种相貌则有多种影现。然无实影义可得。识亦如是实无种种义然有种种义可见。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无量种流布言说得生。为除此疑故以向譬。依他性如向实无有义而亦可闻。如是流布言说实无有义而亦可得。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得定者。心及心法得见于义。由经说得定心者如实知。如实见故。为对治此故说水月喻。如水月实无有义而亦可见。以水润滑澄清故。定心亦尔实无境界义而亦得见。三摩提如水体润滑故。又复有疑若无实众生。云何得如实智诸菩萨等。先以智慧观察为彼等众生。于诸趣受身。为对治此疑故。以变化譬喻依他性。如变化实无有义。随化者心一切事成。非无化事可见。如是虽无受身实义。然为一切众生故受身。此义可见应知。复次为何意故世尊说幻等八喻。今当显示于中说幻喻者。为对治眼等六内入。由眼等犹如幻像实无所有而亦可见应知。以此显示。焰譬喻者喻器世间以体宽大。是故如焰由动摇故。实无有水而见有水。为对治受用色等故说梦喻。如梦中色等实无所有。然以此为因爱憎等受用得成。以此显示。为对治身业故说镜像喻。由善不善身业为因缘故。有余色像生。为对治口业故说向譬。由口业为因故得口业果。犹如向以此显示。意业有三种。一欲界二静地三闻等。生于中为对治欲界意业故说光影譬。由意业果报犹如光影故。以此显示。为对治静地意业故。说水月譬。由静地意业果如水中月。实无所有然于静心中有种种果显现。为对治闻等意业故说变化譬。于中闻等者谓闻思熏习。显示此闻等意生如化。

论曰。世尊依何义故于梵天问经中。说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于依他性中约分别性成就性故。生死涅槃体无差别义。彼中即此依他性。分别分成生死。成就分成涅槃。

释曰。此等三性法相如修多罗所说随顺相应。今当显示。依何义故梵天问经中说。如来不见生死及涅槃。依生死涅槃无差别义故。依他性非是生死由成就分即是涅槃故。亦非涅槃由即彼分别分成生死故。是故不可偏说一分。世尊见依他中无偏一性。由此意故于彼经中。说不见生死不见涅槃。

论曰。如世尊于阿毗达磨经中。说三种法。染污分清净分彼二分。依何义故作如此说。依他性中。分别性是染污分。成就性是清净分。即此依他性是彼二分。由此义故作如此说。此义以何譬显示。以金土藏为譬。如金土藏有三种可见。谓一地界二土三金于地界中。土非有而可见。金实有而不可见。若以火烧土则不现。金则显现。复次于地界中土相现时。是虚妄体现。金体现时是真实体现。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是如是此识性未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识性中虚妄分别性显现。成就性不显现。此识性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于识性中实有成就性显现。虚妄分别性不显现。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体。依他性有二分。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

释曰。如是阿毗达磨修多罗中说。分别者染污性。成就者清净性。依他者彼二分体。由此义故说三种法谓染污分。清净分。彼二分以此金藏土譬喻显示。于中金藏者是金种子。地界者是坚性。土者是所造色。于土颜色中则有三种可得。彼地界中所有金。但土相显现。彼金体以后时可得故知。何以故。若以火烧金则得现。是故知金本来是有。

论曰。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或说无常。或说非常非无常。为何义故说常。于依他性中约成就性分故说常。约分别性分故说无常。约彼二分故说非常非无常。为此义故说如常无常不二。苦乐亦不二善不善亦不二。空非空不二我无我不二。寂静非寂静不二有自性无自性不二。生无生不二灭无灭不二。本寂非本寂不二。本性涅槃非本性涅槃不二。生死涅槃无二。如是等差别诸佛世尊一切密语。皆随顺三性如常无常门说。此中有偈。

如法无所有而现无量种

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

依一分显示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

如显现非有是故说为无

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

自显无所有自体不住故

如取既不有故成无自性

由无性故成前为后依止

无生灭寂静及本性涅槃

释曰。如法无所有而现无量种者。此上半偈如其次第即是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无所有故名非法。以非无显现法故名非非法。以非法非非法故。说即是无二义。一分者一边故。或有或非有者。或于有边或非有边。显示者说故。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者由依他性具二体。取此义故说为非有非非有。如显现非有者如所见法彼是非有。以如是故说名为无。是故说为有者即以此义故说名为有。今当显示说无自性意。自不有者由一切法无有离因缘能自有者。此是一种无自性意。体不有者又是一种无自性意。若法灭已。彼体不复更生。是故无自性。自体不住故者。诸法即于生时无力能过一刹那住。此亦是无自性。此等无自性法与声闻共有。如取既不有者。此不与声闻共。如凡夫所取分别性不如是有故。此意名为大乘中无自性法。又即以此无自性故。无生等一切皆得成就。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无生。由无生故无灭。由无生无灭故本来寂静。由本来寂静故自性涅槃。前为后依止者即是前为后因故。

四意四合义章第三

论曰。复有四种意。四种合义。一切佛语应随顺入。一平等意。如言我于昔时名毗婆尸正遍知。二别时意。如言诵持多宝如来名。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经说唯发愿得生极乐世界。三别义意如经说亲近恒伽河沙等诸佛。得解大乘法义。四随人心意。所谓或为此人赞叹布施。后复为此人毁訾布施。如布施戒及余修亦如是。是名四种意。

释曰。如有人取同法故。言彼即是我。世尊亦尔。心在平等法身故。说我于彼时名毗婆尸等。非毗婆尸即是释迦牟尼佛。此中以平等为意故。别时意者。此意非唯称佛名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言以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一日得耶。此意在别时得故。以彼一金钱得千金钱因故。如是如是。唯发愿得生极乐世界意亦如是。应知别义意中得解大乘法者。谓于三性道理自觉其相。若世尊意但以如文词为解义者。凡夫亦应正解。彼解义者。必由亲近无量诸佛方乃得故。此是佛意。随人心意者。或于此人赞叹布施。又于此人毁呰布施。如是意者随彼得成。若人悭吝于彼赞施。若此人于施已得胜欲。即于彼所毁呰布施。若无此意。于一施中或赞或毁。即是相违。由有此意故。若赞若毁皆悉相应。戒等亦尔。应知一分修者。谓世间修故。意与义异相者。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说者为意。由所说决定令入佛教中者名义。

论曰。四种合义者。一令入义。所谓如于声闻乘中。若大乘中。依世谛道理。说人法二种自性及差别。二相义谓随所说法相中。皆以三性显示。三对治义。所谓说八万四千诸对治行门故。

释曰。于中令入义者于人法二种。约世谛道理。或说自性或说差别。为令众生入佛法故。是名令入义。相义者。于中应以相义说其相。由说三性故。对治义者。谓说众生行对治。即是说诸众生烦恼对治。为安立众生对治烦恼处故。

论曰。四翻义如别义语字。显示别义故。此中有偈。

阿娑犁娑罗末多耶毗钵唎耶斯柘素悉[肆-聿+頁](他弃)多者吉犁絁捺柘素僧吉利瑟吒罗槃低菩提没答摩。

释曰。于中阿娑犁者。显了义名不实。隐密义名不动。即是定以不动故名阿娑犁。娑罗末多耶者。翻名于定起尊重意。毗钵唎耶斯柘者。若显了义名颠倒。隐密义名翻倒。素悉[肆-聿+頁]多者。谓善住于翻倒中。善住故无常谓常。此为颠倒。翻彼无常谓常倒中善住故。吉犁絁捺柘者。若显了义名烦恼。隐密义名勤苦。素僧吉利瑟吒者。谓善染。是故经说于生死中久染勤苦。罗槃低菩提没答摩者。翻云当得胜菩提。此句可解。

论曰。若欲解释大乘法。略说应以三种相解释。一解说缘生。二解说因缘所生法。三解说言教中义。于中解说缘生者如偈说。

言熏所生法此于彼亦尔

此显果报识及生起识更互为缘生故。彼因缘所生法者。生起识为相有相及见识体性。彼以住持相分别相法尔相。即此得显三性相。如偈说。

有相及有见是应知三相

复次云何解释彼相。谓分别相于依他相中无体。成就相于依他中是有。由此二故不有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见真实见真实此二同时。又于依他性中分别无所有。成就是有故。得彼不得此。不得彼得此。如偈说。

依他无分别唯成就是有

不得及可得于中二平等

释曰。言熏所生法者。谓外分别熏习阿梨耶识。即于识中住。以此熏习为因生一切法。即是生起识自性。此于彼亦尔者。此分别熏习即以彼诸法为因。此显示阿梨耶识与生起识更互为因。又彼生起识性所有诸法。有相有见识体为性者。谓若识体有相及有见即是彼体。此诸法有三相所谓住持相者。即是依他相。由此等所说故。三性所有相即得显现。如是等义以偈义显现有相有见。是应知三相者此等三相如论本解释中显示。不有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见真实见真实此二同时等者。以显示之。此中二者。谓分别及成就。于此二分一不有一是有故。说名有不有。若得分别则不得成就。由不见真实故。即于彼时不得分别而得成就。由见真实故。如是等义又以偈显示。偈中言平等者。谓一刹那故。于中者谓依他性中故。二者谓见真实不见真实故。故者有因缘故。由依他性中分别是无。成就是有故。彼诸凡夫颠倒取故见。诸圣人正见故见。

论曰。解释言教中义者。如说初句为本以余句显示其分。或功德依止或义依止。功德依止者。如说佛功德。最清净觉无二法。行无相法为胜道。住于佛住得一切佛平等。至无障碍处不退转法。无碍境界不可思议成立。入三世平等。遍行一切世界身。一切法无碍智。一切行具足知。于法智无疑。无分别身一切菩萨所受智。到无二佛住。第一波罗蜜至究竟。无差别如来解脱智。入无边无中佛地平等法界。第一尽虚空界等。最清净觉为本。其余诸句是此句差别。应知如是等名为善解释。诸法体最清净觉者。此佛世尊最清净觉。应知摄余二十一佛功德。谓于应知中一向无障碍转功德。令入有无无二相。真如最清净功德。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佛住功德。法身为依止。心业无差别功德。修对治一切障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成立法功德。授记功德。一切世界中示现受用身化身功德。断疑功德。令入种种行功德。未来法生智功德。如所乐欲为显示功德。无量身为教化众生事功德。平等法身波罗蜜成就功德。佛刹无差别随所信乐显示功德。三种佛身无方所限分功德。穷生死际恒为利乐一切众生功德。无尽功德。

释曰。显示其分者。如所应解释。今显示此义。或功德所摄或义所摄。于功德所摄中。最清净觉者此为初句。所余诸句显示其义。于中无二行者。二行不可得是名无二行。非如声闻辟支佛智。亦有障碍亦无障碍。有无无二相。第一清净者。谓清净真如。即是无相法。此真如非有相。由一切法无所有故。亦非无相。由有自体相故。此真如于无相法中为第一清净。入处故言令入功德。最胜故名为道。道者入处义。故名为道。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佛住功德者。谓于所有佛事常行不住故。修对治一切障功德者。以一切时恒修觉故。能对治一切障碍。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者。凡生在世间必行世境界。然虽生世间不为世间利等八法所染。成立法功德者。修多罗等诸法无量不可思议。以凡夫不能入故名最清净觉。即此最清净觉句一一句中皆相应。未来法生智功德者。谓于未来世法如是生。皆能知故。无量身为教化众生相应功德者。谓无量诸菩萨身。若作教化众生事。诸佛得自他平等智故。彼智即为佛智所摄故。即是佛教化事。平等法身波罗蜜成就功德者。谓法身无二故名平等。以此无二法身故名得最清净波罗蜜。至究竟无差别解脱智者。谓于如来无差别智中。解脱究竟故。此中解脱者。即是增上解故。三种佛身无方所限分功德者谓法身于若干方处。不能分限。如是受用身化身于诸世界亦尔。法界第一者。最清净法界第一故。名法界第一。尽虚空界者。佛智如虚空无尽故。是故名为最清净觉。

论曰。复次义依止者如经说。菩萨具足三十二法者说名菩萨。于一切众生起利乐意故。令入一切智智故。知我何价故。舍憍慢故。牢固意故。非有所为作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究竟亲友乃至涅槃际故。应量而语故。微笑先言故。无限大悲故。荷负重担无退屈故。无疲惓意故。闻义无厌故。自所作罪能见其过故。于他罪失不嫌而诲故。一切威仪中修菩提心故。不求果报而行施故。不依止一切有趣生。而持戒故。于一切众生无碍行忍故。摄取一切善法而行精进故。舍离无色界而修禅故。方便相应智慧故。以四摄事为摄方便故。持戒破戒慈爱无二故。恭敬听闻正法故。恭敬住阿兰若处故。于世间杂事不乐着故。于下乘中无悕欲故。于大乘中见功德故。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净修四梵行故。游戏五通故。随智行故。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众生不弃舍故。一向语故重真实故。菩提心为首故。如是诸句皆初句差别应知。于一切众生中利乐意者。此利乐意句。有十六业差别应知。于中十六业者。谓展转起行业。不颠倒业。他不请作亦自行业。不动坏业。无所求业。此有三句不求返报故。于违顺众生无憎爱故。生生随逐故。即此类中身口业有二句。于苦于乐及非二中平等业。不卑劣业。不退转业。摄取方便业。厌恶障碍业。此有二句。无间思惟业。进胜业。此有七句正修行六波罗蜜。及修行四摄事修行成就方便业。此有六句亲近善丈夫故。听闻正法故。住阿兰若处故。远离恶觉故。正思惟功德有二种。共事功德有二种。成就业有三种。无量清净故。得大威德故。得胜功德故。安立彼业。此有四句。摄众功德故。决定教授故。法财二摄为一故。无染污心故。如是句皆句差别。应知如经偈说。

初句所摄故由功德句别

初句所摄故由义别句别

释曰。义依止者。谓一切众生中利乐意。此句义有十六业。及余句显示。此中利乐意。作何等业。令入一切智智者。若令诸众生入一切智智。此是展转行。譬如一灯传然千灯。即是显示利乐意。如是等诸句皆与利乐意相应。自知我为何价者。自有利乐意。仍是颠倒。如有人意欲利乐而以饮酒与之。若如实自知称己分量教示众生。不以憍慢故自无所知。起心利益反成无利。舍憍慢者以舍憍慢心故。不待劝请自为说法。牢固意者。不以众生颠倒行故。牢固利乐心动坏。非有所为作怜愍意者。以不为利养作利益众生故。此利乐愍意云何可知。以顺行身口业故。于中应量而语及先言等是口业。微笑及无限大悲等是身业。此中应量语者谓唯作法语故。无限悲者愍三苦故。苦者苦苦故。乐者坏苦故。不苦不乐者行苦故。非二者不苦不乐故。不卑劣业者不自卑劣。云我不能成佛。如此等类。无厌惓意者。若不疲惓则能修佛道。闻义无厌者。若不多闻则无教化众生方便智。一切威仪中者。此句义如净行修多罗中说。进胜业者是利乐意。趣向增长因体故。修成就方便业有六句者。若人亲近此行即得成就。恭敬住阿兰若处者。由住彼处故能离恶。觉世间杂事者歌舞杂戏等。成就业者谓表彼成就相故。威德者谓六神通。随智慧行者。谓随智不随识自智慧生故。由此智慧正证相应。住诸法中安立彼业者。由有利乐意故。能以利乐安立众生。于中摄众者。于破戒者不舍安立亦不驱傧。令离不善令与善合。决定教授者。由一向与立教诫。不自说已后复言我前所说不善故。闻者授教。财法摄者由诚实告彼等言。以法及衣服等财利摄故。如言具摄。无染污心者由摄行菩提心作众生利益事。非为自求供养。但念云何以此善令众生正觉无上菩提。如此摄受故。偈中义亦尔释应知相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