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法华经讲解网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星云大师讲演集 洞山宗旨 清时期曹洞宗在湖南的发展 云门宗禅诗研究
主页/ 禅宗文化/ 文章正文

从根本佛教说到初期大乘的法、毘尼与比丘

导读:从根本佛教说到初期大乘的法、毘尼与比丘弟子所应特别重视一切佛法的根源,释尊的教授教诫,早期集成的圣典——“法”(阿含)与“毘尼”(律)。...
从根本佛教说到初期大乘的法、毘尼与比丘

弟子所应特别重视一切佛法的根源,释尊的教授教诫,早期集成的圣典——“法”(阿含)与“毘尼”(律)。

在“法”与“毘尼”中,佛、法、僧——三宝,是朴质而亲切。由于有和乐清净的僧伽,比丘们才能和乐共住,精进修行,各依其专擅弘法度生,自利利他,达成正法久住的目的。

一、法与毘尼的演进;(一)在根本佛教,释尊的教化,约时、地、人的根性说,分为法与毘尼(律)。法,是发展出四大宗趣(吉祥悦意,满足希求,对治犹疑,显扬真义),为四部《阿含》。毘尼,发展出身、语、意、命等四种清净;下戒、中戒、上戒(戒具足),波罗提木叉(律仪)等三类。(二)在部派佛教,对法的修证,戒的受持,在部派佛教中,如有所偏重,都有可能引起差异。如上座部,于法,抉择为“阿毘达磨藏”。于毘尼,重律,轻重等持,一部派都有一部“律藏”。阿毘达摩论与律制,都是谨严繁密,重事相的分别。如大众部,于法,重法,重会通,不重分别。毘尼,律重根本;生活较随宜,倾向阿兰若行。

(三)在初期大乘;佛弟子面对当时的部派佛教,不断的回顾眺望,佛陀的因地修行,成佛说法,早期摄化四众弟子所垂示的戒法。于法,重法简易,重慧悟不重分别。重慧的大乘,学风与大众系相近。毘尼,上追释尊的四清净行(身语意命),或初期的“正语.正业.正命”的戒法;重视“四圣种”(四依),不重僧伽规制。

二、依专擅分五类比丘;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直觉“法、毘尼”,与分别精严的律制、阿毘达摩不同初期大乘经,很少说到阿毘达磨与毘尼的波罗提木叉。佛陀入灭后,佛教以比丘众为中心。比丘在僧团中,如法修行,摄化信众,随着个人的性格与爱好,从事不同的法务。比丘又物以类聚,形成五类比丘(依专擅分,佛世已有不同集团的倾向):

(一)持法者(经师)

起初是忆持的“多闻者”,是忆持集成的经法,与共同审定传来的是否是佛法,成为“经师”。(二)持律者(律师),忆持戒律,熟悉制戒因缘,与有关僧团的种种规制;主持如法的羯磨(会议);对违反律制者,分别犯轻犯重的处分,成为“律师”。(三)论法者(论师);将佛应机设教的经法整理、分别、抉择。推求“自相”、“共相”、“相摄”、“相应”、“因缘”等,将佛法安置在普遍、有条理、有系统的客观基础上,发展为阿毘达磨。阿毘达磨本来是真理的现观,但在论阿毘达摩的发展中,成为思辨繁密的学问。(三)论法者(譬喻者)倾向通俗的教化,使听众容易信受,所以依据简要的经法,与“譬喻”、“本生”、“因缘”等结合。通俗的说法,与论阿毘达摩者,同源而异流;北方有“持经譬喻者”。

(四)呗塱者(读诵、说法者);以音声作佛事,在大众集会时,主持诵经、赞偈、唱导等法事,比“譬喻者”更通俗,影响佛教的发展极大。(五)瑜伽者(禅师)多数是阿兰若住的头陀行者,独住而专修禅慧。

三、依生活方式分二类比(一)阿兰若比丘,多数是“瑜伽者”或苦行头陀。(二)(近)聚落比丘,寺塔与精舍毘连,僧众(如经师、律师、论师、譬喻者、呗塱者)共住,过著集团生活。在家信众受归依、五戒、八关斋戒,礼拜,布施供养,闻法,诵经,忏悔,都依此而从事宗教行为。

四、结语

律学是极繁密的知识;律师遇到律学新问题,要根据律的意义赋予解说。律师与阿毘达磨论师,学风相近,只是处理的问题不同。经师、律师、论师,重僧伽内部的教化。譬喻者与呗塱者,重在家众的摄化。如重慧的读诵说法,重信的念佛忏悔,就是由此开展。“佛涅槃所引起,对佛的永恒怀念”,成立新的事实,新的传说与理想,引出“大乘佛法”。但这是通过佛教内部的不同倾向而开展,是要从不同部派,要上探原始的经、律,而得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