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解网
法华经讲解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伤寒论六经原始本义,系统坐标模式及人体对应模式

导读:伤寒论六经原始本义,系统坐标模式及人体对应模式人体外部系统坐标模式中医理论构建首先立足于天人合一原则,六经含义首先是外界物质能量运动规律的定位,这是六经最原始含义,简介如下:伤寒六经的定名首见于《...
伤寒论六经原始本义,系统坐标模式及人体对应模式

人体外部系统坐标模式

中医理论构建首先立足于天人合一原则,六经含义首先是外界物质能量运动规律的定位,这是六经最原始含义,简介如下:伤寒六经的定名首见于《阴阳离合论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此段经文必须给读者一个前奏性理论上的解读,经文起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即中国古代《易经》原始思想,《易经》关于天文历法学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按现代学科看,包含两门学科:物候学,气象学;物候学要研究太阳历,先贤发明一种坐标系:投影式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阴阳三才五行理论,研究的内容是地球生物圈内接受太空能量辐射后的分布规律以及物候分布规律的研究。在周代以前,主要以这种坐标研究法来演绎历法规律。在《易经》文化中就是盖天派时期(宋代以后称为先天期),这一坐标系的轴性是左右轴性,南北轴性,这种平面直角坐标系用于确立春夏秋冬四季,四个方向称之为四正,再细化四个风向轴,称为四偶,而上下的天地就是乾坤,因此盖天派历法模型是立体结构,不是平面结构。

物候学坐标轴性确立后,接下来就是坐标量度确立,古人发明了《河图》而确定这一坐标系的量度。轴性量度确立之后,先贤又发明天干系统来作为量纲系统,古人发明的这一坐标系复原其形态,其实是一种投影式立体坐标系统(三个平面的立体结构),用于解析物候学现象,其中核心部分就是三才五行理论,笔者定名为三五坐标,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五运理论中有具体的讲解。

到了商末周初,传说周文王调整卦序,做出新卦序,实际这一卦序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后天卦序(宋代提出先后天之说),后天卦序的本质是气象学模式,这一模式就是现在的立体直角坐标系模式,轴性就是《阴阳离合论》中的模式,三轴六向就是三阴三阳,因为气象的周期运动,即坐标系旋转180度,出现十二向,为表达这一周期运动量纲系统用十二地支来表达,十二支代表十二月,量度系统发明《洛书》系统,形成另一种独立的坐标系,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坐标系,这一天文坐标系统的确立就是中国古历法学中的浑天派模型。因此自周朝后,盖天派坐标模型逐渐失传,直到宋代又提出了先天卦和后天卦的问题,来研究这两种历法模型。这两大历法坐标系统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同阶段出现的,因此在《易经》研究历史上是极其混乱的,人们早已分不清这些内容了,而在《黄帝内经》中反而保存了其原始本意。也就是盖天派和浑天派历法坐标模型在《黄帝内经》中被同时利用有着很深的含义,这一含义的核心是讲人体的存在不是独立于环境之外存在的系统,而是与环境不可分的,同时应用两大系统坐标是在告诉我们人体外界系统是物候气象构成的,《易经》这两种坐标系统到汉代被引用到《黄帝内经》体系中来,《素问》主要讲述三五模式,而《灵枢》主要讲述二六模式,当然两坐标解析系统同时应用,因为物候气象虽然研究方法不同,但是在实际中是不能绝对分开的,因此运气七篇中称之为“五运六气”。

《伤寒论》中的六经名词原义就是二六模式的概念,也就是立体直角坐标系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在《阴阳离合论》中描述,对于这一模式因为已经涉及到人体解剖定位,因此,历代诸家都没有搞清,现在将这一系统坐标模式分解如下:“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这段经文同时在描述内外两大系统的坐标定位,先将外部系统坐标定位讲明:

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

因为中国处于北半球,南方上方时能量辐射源,称为广明,而北方下方为能量接受处,成为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这两段经文是在描述纵向的平面坐标系统。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反之,少阳之里,为之厥阴

这是在描述平面横向坐标系统的建立原则,《阴阳离合论》中的“离合”实际是在讲述立体直角坐标系两个面分别是如何建立的原理,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阴阳离合论》开合枢的原始本义。

阳部定位:“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

是在讲述六经坐标系的右侧能量分布情况,由于地球自转自西向东运动,出现能量分布的自东向西的辐射角度,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太阳为开”是能量辐射起点,回点为之合,而少阳为之中间枢纽部位为之枢。

阴部定位:“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阴部能量耗散从太阴开始,故而为开,到厥阴结束为之合,到少阴为之中间枢纽,故而为枢。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人体外围能量系统的坐标系建立原理,也就是六经”天”层面的含义。即六经原始含义,同时也明白了第二层含义,即人体内外对应关系坐标解析,也就是人体六经开合枢的原始机理之所在的本义。

人体与外部系统坐标对应模式

六经府义:经脉脏腑连结机制

当明白了上述六经原始本义后,就自然要联系这一系统的人体内脏对应关系研究,于是出现:“经脉脏腑连接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反映在《热论篇》中:“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仲景就是取法这段经文展开了“经脉脏腑连接机制”研究,也是整个伤寒论的核心之所在,唐代医家已经知道核心之所在,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在机制研究上又侧重“日传一经论 ”又偏离了核心。

作者:李茂春 编辑:李振明

愚一生之心血,旨在言传古之先贤大德之慧命也!

本文为作者多年对中医经典学习思考,感谢大家扶正。

感谢关注,欢迎多多评论交流,共同弘扬中医文化